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因地制宜塑造竞争新优势

滕宏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重庆市经济活动最频繁、开放资源最富集、营商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之一,江北区当前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打造新重庆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紧扣“三大支柱”挖掘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江北区立足金融、商贸、工业三大目前有优势、未来有潜力的支柱性产业,持续向新而行、向质而进。注入金融动力。江北区的金融机构、上市企业数量等居重庆市第一位。我们将锚定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功能、人才“三集聚”,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增强商贸活力。江北区是重庆商贸大区。我们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加快建设中環万象城、商圈慢行基础设施工程等标志性项目,持续拓展消费空间,创新消费场景。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决策部署,提速发展“四首经济”,培育壮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释放消费潜能。提振工业张力。江北区制造业基础扎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我们将迭代升级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引导企业走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道路,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帮助汽车、电子信息等企业提升跨越周期的能力,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围绕“三大主体”催生新动能。经营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对江北区来说,要通过发展国企、民企、外企形成长足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江北区将区属国企整合为4户集团公司、16户子公司,国企总数减少44.5%,利润总额增长16%。充分发挥3家国企AA+信用评级优势,高水平运作产业引导基金,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不断提升国企市场竞争力。加强龙头引领,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江北区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12.5万户。我们将引导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挥科创主体作用,支持长安、赛力斯等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研发+转化+投资”体系,助推企业向“新质”攀高跃升。推进内外联动,把“区位优势”放大为“开放胜势”。江北区三资企业数量近800家,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活跃优势,以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为牵引,强化“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联动效应,推动更多“江北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突出“三大保障”集聚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作为支撑。江北区在人才、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抢占优势。强化新型人才支撑。江北区通过“塔尖塔基”“金种子计划”等政策引育人才17.3万人。我们将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江北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51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我们将主动融入全国、全市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实施创新能力提质、全域创新跃升、创新主体赋能、科技金融支撑四大工程,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空经济等细分领域,加大财政金融政策等扶持力度,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江北区连续3年把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开年第一会”,成功创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我们将沿着发展热地、政策宝地、服务高地、兴业福地“4个路径”,持续完善机制、抓实举措,打造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善治之城、发展沃土。(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

2024-05-22 滕宏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4903.html 1 <p> 因地制宜塑造竞争新优势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