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

□ 程 斌

“99.5%的大项目会失败。”在世界知名项目管理专家、来自丹麦的傅以斌与美国作家丹·加德纳合著的《怎样做成大事》中,两位作者公布了这样一个惊人的调查结果。

当然,这里的失败并不仅仅指没能完工的项目,还包括进度严重超时、预算严重超支以及收益与预期相去甚远等情况。在调研了1.6万个大型项目之后,作者总结道,失败的项目都是相似的,成功的项目也是如此。

那么,该如何把一个愿景变成现实呢?

先来看两个故事。

200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选民就要不要兴建一个高铁项目进行了投票。主持人请选民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早起来,你在洛杉矶联合车站登上一辆银色列车,列车徐徐驶出车站,穿过市区,避开拥堵,进入中央山谷的开阔地带。你在车上用了早餐,当服务员前来清理咖啡杯和盘子时,列车已经减速,并在旧金山市中心车站停靠——这个项目就是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该项目建设成本预计为330亿美元,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

自选民投票通过之日起,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的各项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启动了。但期间一直状况不断,不仅计划被反复修改,预期成本也不断上升,430亿美元、680亿美元、770亿美元、830亿美元……“没有人知道最终成本会是多少。”作者写道。

到2019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无奈宣布,该州只完成部分线路的建设,预计耗资230亿美元。该路段完工后,整个项目就会中止。至于以后会不会重启,将交由未来的州长决定。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顾一下纽约帝国大厦的建造过程。

在制订帝国大厦的建造计划时,建筑师威廉·兰姆一直与项目建设者和工程师密切合作,根据场地条件、项目预算和进度要求不断调整设计。根据媒体报道:“在施工工作开始前,建筑师们已经确切知道需要多少根钢梁,每一根钢梁有多长……他们不仅知道帝国大厦会有多少扇窗户和多少块大理石,而且很清楚每一扇窗户和每一块大理石的形状和大小。他们当然也知道要用多少吨铝和不锈钢、多少吨水泥和多少吨灰浆。”

“当我们全力以赴建造主楼时,所有工作都是精确地按计划完成的。”兰姆的同事里士满·施里夫后来回忆道,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汽车生产线的效率赞叹不已,帝国大厦的设计师们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大家把整个建造过程想象成了一条垂直的装配线,只不过在这里,“移动的是装配线本身”,“成品则留在原地”。

1931年5月1日,帝国大厦如期揭幕。其预期成本为5000万美元,但实际只花费了4100万美元,比预算少18%。而且在开幕式前几个星期,它就已经完工了。

梳理一败一胜两个案例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雄心勃勃的愿景。但显然,这对于一个项目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几乎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启动的,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为了解决问题,项目进度放缓了。然后,更多的问题出现了,项目进度进一步放缓,工程一拖再拖。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快思考,慢行动”。

帝国大厦则完全相反。为了建造这栋大楼,动议方首先成立了公司,其次选址,再次筛选最合适的建筑师。建筑师也没有满足于设计图纸,而是与承建方一起将其细化至每根钢梁、每颗铆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大厦动工之前,这座大楼已经在纸面上建成过一次了。而在现实中,工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这个过程重复一遍。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慢思考,快行动”。

两位作者对这种“慢思考,快行动”的项目模式大加推崇。他们认为,大项目要想成功,根本原则就是谋定而后动。成功的项目管理者应该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前期是思考,后期是行动。从成本上看,前期和后期是不对称的。思考阶段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头脑中、纸面上完成的,虽然会涉及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但不涉及大额的资金成本,因此哪怕慢一点也花不了多少钱。待到行动阶段,就要快马加鞭,因为这个阶段的开销与思考阶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项目每延长一分钟,还意味着要多承担一分钟的风险,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

正所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做项目也当如此。

2024-05-19 □ 程 斌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4742.html 1 <p> 谋定而后动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