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实现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近期,北京提出推动公共领域汽车全面新能源化目标,计划到2025年推广新能源汽车3.63万辆。
公共领域车辆包括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等,车辆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电动化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通知,确定包括北京在内的15个城市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这15个城市各具代表性,既有一线城市,也有二三线城市,分布在大江南北。例如,北京新能源配套设施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银川致力于推动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等等。各地在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维度政策支持体系。这些由实践探索形成的发展经验和模式,不仅有助于节能减排,也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和不断完善。
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也从长远拉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引领并推动行业向更智能、绿色的方向前进。随着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推广,包括车辆运营商、能源服务商等新业态也将随之发展。车网互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创新应用,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发展。产业各界也会更加关注运营、应用、服务等,进而为新能源汽车整体消费市场带来活力,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件好事。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仍存在不少挑战。这其中,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从地区看,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电动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电动化发展动力不足。从使用需求看,受使用环境、政策激励等因素影响,公共领域运输工具电动化整体进展滞后于私人小汽车领域,目前电动化主要集中在部分基础较好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领域,在低温气候和高海拔地形等条件下,现有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仍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技术型产业,在维保方面缺乏专业技能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运营效率。
实现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目标,发挥好市场和政策两个方面的作用,循序渐进。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形成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完善新能源汽车运用的动态评估机制,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车型提供决策支持,避免出现“买得起用不起”现象。此外,从采购、置换、运营等方面提供资金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统筹考虑示范推广的需要与应用的经济性,顺应市场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