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循环”治理海洋塑料污染

本报记者 李 景

走进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外沙路的“小蓝之家”,工人们正在麻利地分拣着塑料瓶。这些塑料将被运到“海洋云仓”初步粉碎后,再送到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造粒工厂,根据客户需要制作成手机壳、服装、鞋子等商品。

这就是“蓝色循环”构建起的海洋塑料“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流程体系。一个由海洋塑料制成的手机壳,通过扫码可以得知含有的海洋塑料克数,还能查到塑料从回收、转运到制造的整个过程。全过程可视化追溯破解了“从海洋到货架”全流程监管的全球性技术难题。

去年10月,这项来自浙江省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台州椒江作为“蓝色循环”发源地,以创新思维破解“海塑”治理难题。

2019年,椒江创新建立“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全国首创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2022年4月,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经过一年多发展,“蓝色循环”从椒江迅速覆盖至台州所有沿海县市区,并推广到浙江省及国内其他沿海地区,其防治海洋污染的良性模式和生态共富新实践获得全球关注。

不过,“蓝色循环”治理上还缺乏统一标准。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告诉记者,以获得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椒江近日全面启动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构建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蓝色循环”标准体系,打造“蓝色循环”全国运营中心,加快海洋塑料产业先进技术的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

洪燕说,海洋塑料治理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我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希望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为全球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和海洋塑料“蓝色循环”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2024-04-29 本报记者 李 景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3699.html 1 <p> “蓝色循环”治理海洋塑料污染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