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好事要办好
最近几年,社区食堂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解决了不少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因为干净卫生、菜品多样、相对平价而广受欢迎。与此同时,一些社区食堂也深陷运营之困,因为餐费价格与成本难同步,亏损缺口逐渐加大而停止经营。
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区食堂开在家门口,有助于解决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能成为快递员、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休息和就餐的好去处,这是群众期盼的民生实事。为此,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社区食堂建成了,如何持续运营是更大的挑战。一些社区食堂经营困难,主要原因是选址缺乏科学规划,供需不能有效匹配,“吃饭的老人没有预想的多”,而高龄独居群体等有刚性就餐需求的人群,社区食堂的服务却无法覆盖。还有一些地方存在“泛福利化”攀比现象,在老年人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一刀切”推出就餐免费的举措。长此以往,社区食堂的经营必然难以为继。
办好社区食堂,除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更考验精细化运营水平。如果仅靠政府部门单方面发力,以及财政资金单方面投入,既不科学也不可持续,关键要把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把社区食堂好事办好。
政府部门可以牵头整合资源,通过政策性优惠等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让经营主体大展所能,通过市场化经营方式,使社区食堂具备一定的盈利空间和造血能力。同时,社区食堂也要在供需匹配上多下功夫,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这方面,不少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北京一些社区食堂在广泛调研市民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订餐、组织上门送餐等,在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吸引了附近商业楼宇里的人群,扩大了社区食堂的服务半径和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