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疏忽”影响信誉

李华林

年报部分财务数据竟连错6年——近日,某上市公司因年报中的离谱错误,引发关注。虽然该公司在公告中解释称,“原因为财务人员工作疏忽,增长率公式中的基数选取错误”,却并没有平息投资者的不满,无法打消大家对其信披质量的质疑。

年报是上市公司过去一年的成绩总结,编制规则复杂、内容丰富繁冗,动辄几十页上百页,要完全杜绝错误的出现确有一定困难。但连续多年都没发现同一纰漏,就不只是“工作疏忽”那么简单了,更多暴露出的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尤其是在监管部门一再强调全面注册制改革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上市公司要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依旧“疏忽”不断,反映出其对信息披露工作的不重视、对投资者的不尊重。

相较于故意的财务造假,一些因“疏忽”闹出的财报“乌龙”看似无伤大雅,实则隐患不小。出错的也许只是一个标点、一道公式、一句表述,失去的却可能是难以重建的信誉,更可能是真金白银。就在“财务数据连错6年”消息一出,该上市公司股价连续跌停,两日市值跌去约10亿元。这倒也不令人意外,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连最基本的信披工作都做不好,又如何让人信服企业能做好经营管理?投资者难免“拿脚投票”。

眼下,资本市场提质增效行动正在深入推进,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将“提质增效重回报”“质量回报双提升”。这既意味着要夯实营业收入、盈利能力等硬指标,也要提升公司治理、企业信誉等软实力,任务不可谓不重。从何破局?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认真细致写好一份财报,完整准确交出一张“成绩单”,也许就是首要功课。

细微之处见真章。上市公司应提高自我要求,紧绷遵纪守法、审慎尽责的弦,提升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水平,建立一套责任分明、奖惩到位、行之有效的信披机制,严格审核、层层把关,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内容完整、表达无误。一旦出现错误,则要快速溯源追责,并积极主动与投资者沟通,解释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莫因“疏忽”让上市公司信誉蒙尘。

严监强管治长效。市场期待,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比如,查清上市公司是否刻意为之,对于出现虚假陈述或财务造假的,则要紧盯不放、一追到底,以严惩重罚彰显监管震慑力,杜绝“疏忽”成为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挡箭牌。

2024-04-16 李华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3029.html 1 <p> 莫因“疏忽”影响信誉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