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产城升级促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商 瑞

日前,天津市河东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与北京市房山区政务服务管理局、河北省保定市行政审批局共同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将在企业设立、医师执业注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领域,实现“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问题。这也是天津市河东区深化“跨省通办”、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体、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0年来,河东区践行新发展理念,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谱写三地合作新故事。

棉3创意街区坐落于天津海河东岸,由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房与临河新建综合体组合而成。百年前的天津第三棉纺厂车间,是机器轰鸣、生产繁忙的纺织厂房。如今的棉3创意街区围绕“科创+文创”的发展定位,吸引更多文化消费业态进驻街区,一批科创企业来此创业。

成长于河东区的天津八分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企业,2022年落户棉3创意街区。天津八分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王佳帅说:“有了全方位的服务,会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河东区优秀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创业沃土。在这里,我们对接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获得了资金支持。”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河东区加速建成产创融合转化基地。依托驻区央企、大院大所,河东区布局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天津市河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于春野介绍,河东区实施“翔东计划”“来即安居”工程,服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能建电建公司、天津电力设计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链。

河东区推动跨区域商事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畅通三地资源流通渠道。10年来累计吸引京冀企业近4000家,落地北京投资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超400亿元,引进了13家总部企业。目前区内已有央企地区总部或功能总部29家、中央在津科研院所10家,以及一批国家和部委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生态。

以链聚力,河东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载体。作为承接非首都功能“1+16”的重点平台,金贸产业园于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天津滨海高新区扩容区。如今,2.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落地了华勘集团总部和华勘新家园项目、中核(天津)科技氢能等新项目。目前,园区科研成果转化数量达到14个,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

作为天津老城区,河东区的城市更新、“腾笼换鸟”的任务繁杂。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河东区的“井冈山路周边片区城市更新”和“津龙湾周边片区城市更新”两个城市更新项目为例,这些项目更新后拟引入轨道交通相关技术服务企业作为产业龙头,发展信创产业、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工程勘察设计等相关配套产业,促进区域科创型企业聚集。

城市更新的资金如何解决?农行天津河东支行作为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的主办行,积极提供金融服务,为两个项目先期投放贷款超过6亿元。“为做好城市更新配套服务,农行天津河东支行创新推出以企业为核心的‘保理e融’业务,解决上游小微供应商融资难问题,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超20亿元,累计为地铁项目投放绿色信贷超50亿元。”农行天津河东支行行长冯斌说。

京津冀大项目正助力河东区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668家央企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东区,同比增长23%。中通建天津分公司、泰瑞数字孪生、中熵科技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河东区还聚拢京津冀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链企业,成立“智能电气电力”产业联盟、“智慧核能”“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联合40余家知名基金、15家高校院所共同打造河东桥园基金营地,建设科技金融品牌高地。

此外,天津河东区还发挥“门户”优势,以天津站为起点建设了8.28公里沿海河“金创走廊”。渤海银行大厦、嘉里中心、中海城市广场、金茂汇、万达中心、棉3创意街区等200多万平方米新建载体形成了创业投资、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2024-04-16 本报记者 商 瑞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3016.html 1 <p> 天津市河东区产城升级促协同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