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以高水平国际化应对粮价波动

□ 梁 桐

3月13日,中国专家在斐济瑙索里镇的中国援斐济农业发展技术水稻项目试验示范培训基地查看暴雨过后水稻倒伏情况。 (新华社发)

3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18.3点,环比上涨1.1%,结束了7个月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食品类商品的世界贸易存在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为应对当前粮食生产贸易国际化的风险,最优解不是给国际化开倒车,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主要受植物油、乳制品、肉类价格上浮的影响,作为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权威数据,3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平均为118.3点,环比上涨1.1%,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跌7.7%。此次FFPI环比上涨结束了7个月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

当前,国际粮食市场总趋势是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自2022年4月受俄乌冲突直接影响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峰值后,全球粮食价格已下跌25%以上。此次FFPI止跌反弹,粮农组织认为其仍是在正常区间内运行,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粮价的变化轨迹已经偏离了粮农组织最新一期《粮食展望》的预期,体现了粮食价格对于供需变化以及突发情况的高度敏感性。

粮农组织2023年11月份发布的半年度刊物《粮食展望》指出,在2023—2024年度内,多种主要食品类作物的生产和库存都会增加。但同时,食品类商品供需平衡脆弱,全球食品生产体系在极端天气、地缘冲突、政策突变、市场发展等因素面前呈现出高度脆弱性,进而造成价格波动甚至影响食品安全。

有研究显示,食品类商品的世界贸易存在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首先,全球价值链对食品类商品的增值效果以价格稳定性下降为代价。从最初生产到最终消费横跨多国的食品类商品(A国生产、B国加工、C国消费),能够算作融入了全球价值链。这类商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且其贸易额总量自1995年至今已经翻倍。更长更精细的价值链,虽然会给更多产品带来更好的增值效果,但也会加剧其价格波动的风险。价值链上任何节点的波动,都会向最终产品传导和放大。根据测算,全球价值链为食品类商品提供的增值每提高1%,年度价格波动性就会上升8%。

其次,当前的食品类商品国际贸易过于集中,未能有效分散风险。据估计,两个不同国家进口的任何一种农产品,出自单一来源地的可能性高达75%。而在全球价值链作用下,全球市场消费的食品类商品,其特定生产流程很有可能高度集中在特定国家和地区。一旦某一地区遭遇“冲击因素”影响,势必会导致相应的食品类商品供给不足,进而导致价格攀升。例如,俄罗斯、乌克兰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俄乌冲突爆发,迅速将国际粮价推至高点。近期FFPI连续7个月的下行,很大程度上正是从2022年高位的恢复和回归。

此外,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和价格回归正常的进程还有可能被其他因素打破,不论是当前持续紧张的红海局势,还是今年可能遭遇的极端天气,都可能给国际粮食市场带来新的供给不稳和价格波动,有关风险已引起了联合国机构的高度重视。粮农组织认为,红海航运安全正在为国际粮食供给带来新的风险因素;国际气象组织也在其2024年国际气象日活动中,将农业和食品安全列为优先议题之一。

针对食品类商品供给平衡和价格稳定在国际贸易中的脆弱性,不少国家采取了本国替代的应对措施,希望能更多依靠国内生产的食品,减少对进口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德国在去年8月以规范的方式要求本国餐厅使用本国生产的有机食物;美国本土食品购买援助合作协议鼓励政府部门购买本国生产的食品。上述做法看似是为了应对贸易风险,实际上是在搞保护主义,不仅在实际效果上未能体现出政策的设计初衷,而且在逻辑原理上无法解决食品类商品供给平衡脆弱、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如果说在以往的粮食国际贸易中,出于经济成本考虑而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加剧了风险,那么用本国市场生产叠加或替代上述来源,最多也只能将来源国数量从1个提升到2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国际市场面临的气候、冲突、政策风险,本国亦无法完全避免。只有增加进口来源国数量,从源头上避免将“鸡蛋装进同一个篮子”,才能有效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由此可见,为应对当前粮食生产贸易国际化的风险,最优解不是给国际化开倒车,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2024-04-13 □ 梁 桐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2839.html 1 <p> 以高水平国际化应对粮价波动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