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调研样板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调研是政企沟通的重要方式,只有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基层,走出“样板间”“打卡点”,了解不同体量、行业、经营状况企业的体感“温差”,才能真正发挥调研应有的作用。
日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助企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承诺》,提出要控制对同一家企业的调研频率,不让企业成为“调研样板间”“走访打卡点”。这一表态让人眼前一亮,赢得不少企业好感。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多地将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不过,有的地方在选择调研企业时“嫌贫爱富”、拈轻怕重,更愿意去发展好、亮点多的明星企业、样板企业,有意无意忽略了情况复杂、困难较多的企业。这样的做法无法全面了解掌握企业一线运行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因企制宜、精准施策,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调研既要汲取经验,又要剖析病灶,如果只去样板企业打卡,如何能摸清问题全貌,制定出“在点上”的政策举措?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看,样板企业接待调研络绎不绝,一是疲于应付,二是接待已形成“格式化”,参观线路走成套路就摸不出门道,情况介绍说成话术就掌握不了有价值的信息。与明星企业、样板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困难企业希望调研者能了解实际经营情况、听听诉求心声,但却少有上门者。长此以往,调研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利于提振企业信心,更不利于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嫌贫爱富”式调研的原因之一是本领恐慌,对于企业提出的要求难以及时应对,因而产生畏难、逃避情绪。但实际上,即便问题当下无法彻底解决,能跟企业做一番深入细致的沟通,也是有益的。困难企业同样具有典型意义,窥一斑而知全豹,只有了解真问题,才能让优化营商环境不留死角,让困难企业迎头赶上,从而补上企业发展的政策短板,进而释放区域经济整体活力。
当然,不是说样板企业不值得调研。作为地区企业的代表,样板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需要重视,发展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在调研样板企业时,需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基本情况,调研中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高调研效率效果,保持合理的调研频率,避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调研是政企沟通的重要方式,只有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基层,走出“样板间”“打卡点”,了解不同体量、行业、经营状况企业的体感“温差”,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才能真正发挥调研应有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制度和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