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建在家门口

本报记者 童 政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广西忻城县思练镇加豪村马台屯,只见静谧的山坳里,房屋整齐排列。村居左侧是一个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在牛舍里嚼食草料。

如今的马台屯,是村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6年前,这里的村民还各自散居在后方半山腰上。“那时,村民居住和生产条件差,不仅路不通,还缺水,考虑到当地有养牛的传统,有一定产业基础,我们决定带领村民‘下山’。”加豪村党总支书记宋凌云说。

从半山腰搬到山脚后,村民生活条件改善,养牛产业也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目标,安置点为每家每户建设了一间牛舍。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下,肉牛养殖产业规模扩大到350多头。

在村民杨小益的家里,她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安装的用于找牛的GPS定位系统。“以前住在山上,养牛非常不方便,家里面弄得又臭又脏。现在不仅为我们配建牛舍,还给我提供了5万元养牛贷款。”杨小益说。

村里大部分贫困户通过养殖肉牛顺利脱贫,有了稳定收入,“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为了克服地少的限制,这几年我们开始向外发展,把集体养殖模式复制到别的村屯。目前已建设3个养殖场,还建了甘蔗种植基地,让种养产业成为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项目。”宋凌云说。

除了在安置点发展产业,忻城县还通过招商引资,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裁剪缝纫、打胶折边、剪线包装……在思练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鸿源小区2号标准厂房内,工人正忙着加工皮包手袋,现场一派忙碌景象。“县里引进皮具加工、螺蛳粉、服饰、床垫、运动器材等生产企业,让搬迁户5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鸿源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莫会萍说。

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已有38家企业进驻就业帮扶车间,大力扶持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发展产业,同时强化粤桂协作劳务输出,共帮助4771户、10477人就业,务工占比98.91%,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至少每户一人就业的目标。

2024-04-01 本报记者 童 政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2225.html 1 <p> 富民产业建在家门口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