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供需两侧如何有效协同发力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

□ 本报记者 顾 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这是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重要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必须科学把握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重要内涵,推动经济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助力中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

记者:有观点认为,“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破解供需失衡难题规律性认识的新突破”。如何理解这个“新突破”?

陈彦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破解供需失衡难题的规律性认识,主要有三方面突破:

第一,强调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为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宏观政策不仅要统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还要进一步推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第二,注重扩大有效需求。与一般性需求相比,有效需求更加强调与供给体系的适配性。着力扩大有效需求能够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有效需求能够牵引和催生有效供给,推动供需两侧良性互动,缓解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第三,突出内需的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国内大循环的作用。将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能够更好帮助我国实现自主可控的国内大循环。

记者: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强调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陈彦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这一重要论断清晰阐述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一,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助于促进短期经济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表明供给未较好适应需求的变化,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无法充分激发市场需求潜力。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可能降低供给端产能利用效率,加剧局部产能过剩现象。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能够化解供需矛盾,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实基础。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能利用需求拉动有效供给。

第二,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助于推动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以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为支撑,这就要求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进而帮助我国保持较高经济增速并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难免会引发产出和就业的短期波动。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新理念的指导下,适度扩大有效需求,能够更加平稳地促进经济动能转换,保障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第三,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助于加强预期管理。微观主体预期偏弱是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之一。部分居民倾向于减少消费并进行预防性储蓄,部分企业缺少扩大投资的动机。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助于防范悲观预期自我强化的局面,加快推动微观主体形成一致的乐观预期。

第四,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优势。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不仅注重对需求侧进行管理,而且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既可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又可推动增长动力转换,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优势,兼顾短期稳定和长期增长两大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着力点在哪里?

陈彦斌: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需要把握3个着力点:

第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是未来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工作重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化解过剩产能。个别地方对企业投资进行不当干预,以及企业在经济繁荣期盲目增加投资的行为,都容易引发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从根本上破解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引发的重复建设行为。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有效规避市场主体的盲目性,抑制企业盲目投资的冲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增加有效技术供给,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为关键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增加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力度,为有效技术供给提供更充足的支撑。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和技术进步,使企业有足够动力进行自主创新。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让创新成果能够更快转化为有效技术供给,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

第二,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提升经济运行的韧性和活力,为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提供可靠支撑。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压力。超大规模市场具备需求规模庞大和需求层次多样两大特征,凭借庞大的需求规模,超大规模市场能有效分摊和稀释外部冲击,保证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凭借多样化的需求层次,面临不可预期的外部需求收缩困局时,超大规模市场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助力我国实现自主可控的经济循环。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以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既能够为创新提供广泛应用场景,也能够分摊创新成本并提高潜在收益,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有助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管是总需求不足问题,还是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只靠单一政策很难有效化解,需要增强不同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

要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当财政政策加大力度,货币政策却未协同发力,会引发名义利率升高,导致微观主体实际融资成本维持在高位,无法充分激发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当货币政策加大力度,却无相应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充分发挥。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能够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从而充分提振有效需求。

要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些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需将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纳入统一框架,并增强三大类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增长政策有助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切实提升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结构政策有助于消除总需求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等掣肘,打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增强三大类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能够有效破解经济供需失衡问题,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24-03-22 □ 本报记者 顾 阳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1640.html 1 <p> 供需两侧如何有效协同发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