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聚链成群
——青岛高新区加快“四链”融合
2024年春节前,青岛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转化平台签约投建,项目将分期建设发酵中试平台、分析测试平台等6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1个项目孵化平台,目标是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科技创新企业赋能。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聚链成群。
梯度培育提升竞争力
在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企业服务三部主管张开光手中,辖区内300余家重点培育企业都有发展状况画像。按照画像,他们每年会对这些企业走访,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和难题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我们有两条梯队培育主线。一条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另一条是雏鹰—瞪羚—独角兽。”张开光告诉记者,他们按照两条培育主线开展跟踪服务,及时掌握每家企业的“痛点”,给予精准支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而在科技部门,还有一条培育主线。“我们围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企上市企业,形成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度培育主线,建立起锻长板、补短板、强优势、蓄后劲的全周期培育体系。”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部副部长孙冠妮说。
锻长板就是助力企业把优势做强。成立于2022年的青岛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新医疗”),是一家研发医疗设备的科技型企业。“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双引擎动态混合能量手术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健新医疗创始人冯庆宇说。
围绕健新医疗的这个点,青岛高新区在多个环节上予以扶持。从解决研发实验室场地问题到各种政策的“精准投喂”,健新医疗优势不断得到强化。“我们获得了3000万元政府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对我们的投资兴趣大幅提高,融资顺利多了,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产生。”冯庆宇说。
补短板就是通过弥补企业的弱项让其快速成长。青岛高新区立菲医疗器械创新园发现,不少初创型医疗企业缺少研发设备和生产线,便投资建起了专业净化车间和公共研发实验平台,可满足不同企业的研发和生产需求。青岛惠安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们研发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系统要转化为产品时遇到了难题。“受场地限制,我们没有相应的生产厂房,也没有生产线和生产人员,而要配齐这些既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大笔资金。”该公司总经理刘传兴说,园区的专业生产线弥补了公司的短板,“我们将质谱仪器委托给园区生产,不但缩短了相关资质审核的漫长周期,也使生产成本降低近30%”。
梯度培育机制让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迅速成长。2023年,青岛高新区向梯度上一级晋级的企业达130家。
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可以助力其在人才、研发、设备、制造等方面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其成长。”孙冠妮告诉记者,为此,青岛高新区在发展科技型创新企业群时,高度聚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4个主导产业,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
为打造产业链生态,青岛高新区在每条产业链上实施了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通过引进阿斯利康、国药集团、海尔大健康这样的“火车头”,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总投资7亿美元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是2023年签约落地的,将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及产业生态圈伙伴企业落地青岛高新区。”青岛高新区投资促进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投促中心主管李庆北告诉记者,此前落户的国药集团、海尔大健康等龙头企业也吸引了大批生态伙伴企业落户青岛高新区。目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近1000家。
青岛高新区还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我们的主导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不少机器人企业落户后反映,基础研发是弱项,我们便通过各种方式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李庆北告诉记者,他们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沈阳自动化所,在青岛高新区建立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补足了技术研发的短板,“我们还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现在青岛高新区已集聚200多家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
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融资难、技术升级难、开拓市场难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助力企业破解这些难题,成为青岛高新区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群的重要发力点。
资产轻、无抵押物,是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为此,青岛高新区打出了金融服务“组合拳”。他们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引导区内多家商业银行转型为科技支行,组建专门的科技金融团队,有针对性地服务科技型创新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矩阵,通过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天使母基金参股了19只子基金,建起总规模超过8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已投资100多家企业。
在此基础上,青岛高新区创新推出了“高新贷”。“‘高新贷’是我们在全国首创的无抵押、纯信用贷款,专门用于扶持区内小微企业的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青岛高新区财政金融部工作人员刘亚星说,他们配套建立了“高新贷”风险补偿机制,若发生风险,政府与银行按照8∶2比例分担风险。
青岛普瑞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高新贷”的受益企业之一。他们因研发产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企业又没有抵押物。青岛高新区主动对接,帮企业成功申请到500万元“高新贷”。“我们的新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按照传统贷款模式很难贷到款,那项目研发就泡汤了。而有了这笔贷款,我们很快就能研发成功。”该公司总经理王新明说。
如果企业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技术突破怎么办?“我们通过‘揭榜挂帅’,为院企合作架起‘科技金桥’。”孙冠妮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揭榜挂帅”产学研对接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张榜发布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各类科研团队、大学机构均可揭榜攻关。
青岛瑞思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揭榜挂帅”平台突破了“卡脖子”技术难题。早筛难、发现即晚期是制约肝癌诊断的现实瓶颈。针对这一难题,瑞思德计划开发一种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但技术攻关遇到困难。青岛高新区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服务小组为其精准匹配到山东大学韩丽辉教授团队,帮助企业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
针对企业开拓市场难题,青岛高新区从2023年开始启动了“e企炬链”活动,帮助企业找订单,畅通上下游。“我们依托青岛市的‘链万企’平台,规模以上企业注册率达95%,迄今已为30多家企业对接订单额达5000多万元,今年还将举办更多活动。”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室主管李雅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