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预付式消费亟需依法规范

本报记者 佘 颖 李思雨

“一次性办理年卡更划算”“充值1年400元,充值2年600元”……支付更加便捷、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预付式消费已悄然兴起。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指出,如今预付式消费覆盖众多消费领域,但该消费模式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亟需以法治手段加以规范。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经营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经营者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照合同约定分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模式。通常分为预付卡消费和无卡式预付消费两种。其中无卡式预付消费可节约成本,但监管难度也更大。

中消协政研部主任皮小林表示,经营者的信用是决定预付式消费模式能否存续的重要基础。由于预付款项具有付款在先、消费在后的特点,消费者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经营者的信用及经营情况,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数据显示,2023年预付式消费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与美容美发领域,分别占案件总数的50%和26.5%。其次是教育培训和购物领域,均占案件总数的7%。

《报告》分析,目前我国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存在违规办卡、经营者拒开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消费者在预付消费后,未达到商家承诺的减肥或美容效果,要求退款但遭拒绝;还有部分商家搬迁至较远的经营场所,导致消费者消费非常不便,由此提出退费请求却遭拒绝等。“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皮小林表示。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正在不断探索。多地尝试立法,如山西、深圳等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对预付式经营者行为、预收资金监管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探索源头治理,加强行政保护。《报告》指出,多地加大预付式消费行为的行政监管。去年6月,深圳多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开展预付式经营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工作方案》,利用新技术建设预付式经营监管长效机制。此举从技术层面有望降低预付资金被挪用及经营者卷款跑路的可能。此外,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正共同发力,维护消费者权益。近年来,人民法院加大对多领域预付式消费案件审理。其中,近九成案件消费者胜诉,有效维护了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各地消协组织高度重视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受理解决预付式消费群体投诉,联合有关部门打造资金监管平台,开展提升信用水平专项行动。

未来如何更好化解预付式消费模式的信任危机?皮小林表示,一是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细化各环节规定,强化经营者举证责任。二是强化预付式消费行政监管,推动联合整治,实施信用约束和惩戒。三是加大预付式消费司法救济力度,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建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四是重视发挥消协组织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促进预付式消费社会共治。“有关部门应加强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教育,传播消费知识,强化消费风险提示,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更好帮助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领域权益受损时,合理选择维权途径或方式,理性维权。”皮小林说。

2024-03-17 本报记者 佘 颖 李思雨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1359.html 1 <p> 预付式消费亟需依法规范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