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有大集

韩秉志

一大早,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政府东北方向7公里处,近5万平方米的空地上,商贩们搭起的年货摊位一个连着一个,菜贩、肉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500多个摊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顾客。

这集市叫靠山集大集,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农历逢二、逢七就开集。近几年来,大集场地固定在这里。因大集所在地金海湖镇恰在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处,同时和天津蓟州和河北兴隆接壤,可谓“一脚踏三省”,汇聚了周边40多公里的风土人情。

靠山集不仅是北京东部最古老的大集,更是京津冀三地名副其实的“集市CBD”。时至今日,三地村民仍要拿出自己最得意的物产在此交流,都想在这“京东第一集”上露两手。

人多,生意好,忙坏了煎饼果子摊主范菊花。为了准备这场一年中最热闹的大集,范菊花凌晨两点钟就起床,忙活着准备玉米面、鸡蛋、腐乳、葱花等原料。

“早上6点出摊,忙活到下午四五点,光和面就要上百斤面粉。”在现场,笔者几次想和这位大姐聊聊生意经,她却连头都顾不上抬——实在是太忙了。要说生意火到啥程度?摊位上一气摆放的5个付款码便是明证。从擀饼皮、摊鸡蛋到加酱料,范菊花在3个饼铛间来回操作,一气呵成,但仍是分身乏术。旁边摊位的小哥也忍不住放下自己的生意,帮衬着打打下手。7元一个的煎饼果子,范大姐一天要卖掉近300个。

到集市上买卖,老话儿叫“上集”“赶集”,像笔者这样闲溜达找人聊天的叫“逛集”。柴米油盐酱醋茶,蔬食肉果点心粑。在这里,你能看见阿克苏的苹果、眉山的耙耙柑、青岛的海产、天津的麻酱鸡蛋、河北的豆皮。再往集市里面走,记忆里的乡土味道全回来了:卖大炕席的、卖大铁锅的、卖镰刀锯子的,还有打香油的,城里难得一见的东西在这里全有。冻柿子、小国光苹果、柴鸡蛋、山蘑菇、自家养的柴鸡和灌的香肠等各类山货一应俱全。赶集的纷纷嚷嚷着来得值了,看不够,忙不过来,一边大包小包买着年货,一边拿着手机左拍右拍加自拍。

大集上摊位的单日交易量大抵以“百”为单位。卖馒头的摊主说,每天光做馒头用的面粉都得半吨以上。卖梨子的大姐说,这梨一天能卖200多斤。为啥生意这么好?很多铺子都是“老人店”,扎根大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店主经验丰富、商业头脑也好,进的货都是民之所需,质量有口皆碑,客人不来光顾才是怪事哩!62岁的张贺在大集卖自产香油30余年,来问的基本全是回头客。

说起大集的历史,还有一段佳话。这大集明初叫嵑山集,清朝改称苛山集,后来改成了大白话,就叫靠山集。这里先有了集,才有了村。大集也像一个大家庭,热情拥抱着河北、天津、平谷口音的人们。主顾和买家的关系,与其说是买卖,不如说是一场“相约”,且一“约定”就延续了数百年。

2024-02-24 韩秉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9979.html 1 <p> 靠山有大集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