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碳资产标准互通互认桥梁

本报记者 王轶辰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上海祺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国内国际ESG及碳资产标准互通互认”课题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表示,该项研究旨在对现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系统分析,以提升碳资产数据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关键作用,推动国内外标准互通互认,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受多方因素影响,目前我国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与碳资产标准和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差距。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国内外ESG和碳资产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同时,国内可再生能源证书缺少规范的市场规则,数据不透明,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等问题。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看来,数据真实性是碳资产标准互认的制约因素,国内现有的绿色电力交易和碳资产认证仍存缺陷,影响国内碳资产的国际认可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因缺少统一标准,我国企业ESG信息披露数据质量不高、透明度较低。随着绿色金融迅速发展,ESG评级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ESG信息披露及其数据质量。

当前,全球共有600多家ESG评级机构,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各异,对同一家公司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此外,国际ESG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理解不足,导致ESG评级结果偏低,影响了企业吸引投资的能力。

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透露:“由于国内外标准不一致,国际上对我们所做的相关环保工作并不认可。若我们能够提供可靠、可追溯的数据来证明我们的努力,就能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

“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影响很大,构建我国的ESG与碳资产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应适应国际绿色发展新趋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表示,要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确保中国在推动ESG方面符合全球标准。数据要坚持“四可原则”,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可溯源,这将有助于规范我国碳交易市场。

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赋能国内外ESG认证标准对接、提升国内绿证被国际标准组织认可度,是当前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朱民强调,国际组织非常注重企业提供的碳减排报告数据的逻辑性和可复现性,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数据抽查,确保真实性,获得第三方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认可。王一鸣表示,要通过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碳资产数据进行全流程追溯查询,同时保证数据不可篡改,增强数据的真实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提高中国碳资产全球认可度。

数字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实施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机会,通过数据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碳排放情况和绿色发展潜力,为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融资方案,进而推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如果可再生能源企业每年产生的绿色资产得到国际和国内双重认可,就能增强这类资产在市场上的流通性,不仅可为企业带来增量性收益,还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祺鲲科技CEO朱绍康表示,将尝试通过数字技术解决碳资产底层数据真实性、唯一性等问题,与国际权威评级机构和审计机构开展合作,依托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实现ESG和碳资产数据国际互认,帮助企业在ESG披露时通过可复现的数理逻辑,满足国际审计方的审查要求。

2024-02-05 本报记者 王轶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9148.html 1 <p> 架起碳资产标准互通互认桥梁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