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江苏

杜 铭

最近,江苏常州官宣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成为江苏省内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的第5个万亿元城市。江苏也由此成为万亿元城市最多的省份,焊牢了“苏大强”的铁王座。

不仅如此,江苏的万亿元城市还有望继续扩容。目前8000亿元量级的徐州,7000亿元量级的扬州、盐城都在摩拳擦掌,虎视眈眈。看客不禁好奇,明明是“苏大强”,为啥要说成“散装江苏”?

很多网友调侃江苏的“散”,身为江苏人,笔者也时常自嘲。不仅江苏下辖的13个设区市被称作“十三太保”,下面更有县一级的“七十二路诸侯”,谁也不服谁,个个独当一面。

你要问一个江苏人老家是哪,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昆山的”,也可能是“张家港的”,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不会“冒充”苏州人。不了解江苏行政区划的人,听了绝对会一脸蒙。其实,昆山和张家港都是苏州下面的县级市,在外省人看来,就好像昌平、通州是北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也不能怪江苏人骄傲。举个例子,“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老家兴化,历史上隶属关系就反复摇摆,一会归扬州管,一会归泰州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扬泰“分家”后,划给了泰州。你说今天的兴化人,该怎么解释郑板桥是“扬州八怪”呢?

所谓的“散装江苏”,背后有历史文化渊源。单从方言来说,河南人怎么都“中”,山东人也能一起“拉呱”。可你能想象吗?两个江苏人之间,可能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讲啥。

苏州人的吴侬软语软糯婉转,让人联想起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柔情似水的阿朱;扬州人的江淮官话则融合了南腔北调,抑扬顿挫,有几分《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古灵精怪。这俩人怎么看都聊不到一块去,咋认老乡?更别说一个县下面十里八乡不同音了。

说起饮食,南京人早上端起碗鸭血粉丝汤,心里默念: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飞出南京;扬州人一大早天不亮,就去富春、冶春、共和春“三春”排队吃早茶了,开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悠闲生活模式;徐州人一看,嘴里嘟囔着吃不惯,转身就去找隔壁省的老乡喝糁汤了。

就连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也各有各的花样。镇江“三大怪”之一的锅盖面是一绝,再搭块肴肉,真是美味。盐城的东台鱼汤面,以鱼汤打底,鲜得掉眉毛。苏州的苏式面最讲究浇头,靠着著名的阳澄湖,蟹黄面的滋味可是老饕们的心头好。

自古以来,江苏就是鱼米之乡,繁华富庶,人杰地灵。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加上河湖水系遍布,发展农业的条件极好,属于“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留在故乡安逸,江苏人不免恋家,很少像“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邻省浙江人那样,抱团出去闯荡。

从地理上看,江苏从南到北地域狭长,纵贯长江与淮河流域,发展队形拉开了梯度。苏锡常这哥仨由近到远,承接了“包邮区”老大——上海的外溢效应,先后迈入万亿元城市。不过,作为“地表最强地级市”,苏州竟然没有自己的机场,实在没面子。好在前不久苏州和上海通了地铁,走向同城化,以后更是一家亲了。

说到机场,南京的禄口机场几乎紧挨着邻省,让南京坐实了“徽京”的名号。这些年,南京确实也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的小伙伴们走得越来越近。至于徐州,离上海、南京都不近,放眼方圆几百里找不到对手,拉着宿迁、连云港,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自成一派。

调侃归调侃,江苏再“散”,可吵吵闹闹总归是一家人。虽然江苏“十三太保”哪个单拎出来都不弱,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继续努力向上。这些年,省里频频将苏南的干部调往苏北,意在缩小省内的差距;苏北也在努力破除“居中”思维,一起奔向强富美高新江苏。到那时,谁又会说一个共富的江苏“散”呢?

2024-01-28 杜 铭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8732.html 1 <p> 老家是江苏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