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要防止形式主义

□ 金观平

近期,随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深入推进,个别地方在生态建设中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相继曝光,如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削真山建假山瀑布”“填湿地挖坑种树”。这些做法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结果却破坏了生态或埋下隐患。这一方面说明有的地方生态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监督管理存在疏漏;另一方面凸显地方对生态建设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理解,治理方法不够科学、全面、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建设不宜盲目追求“大手笔”。有的地方投入大量成本,在干旱地区大量造林,在水土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生硬绿化等,耗时费力、事倍功半。生态建设的要义是顺其自然,科学推进。无论是生态造景、生态修复,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尊重自然规律,立足本地实际,让生态治理更好地适应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和地域性规律。

生态建设考验的是“慢功夫”。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需要一定时间。但当地往往急于见效,习惯“简单快干”,如用混凝土抹平河床扮靓河道,用简单回填矿坑代替生态修复,给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生态建设重在系统推进、久久为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种类多样,结构复杂。要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只有腾出更多精力和空间进行长远规划,保持常抓不懈的定力,历经艰苦努力的付出,才能为千秋万代打下坚实的生态基业,带来持久的生态红利。

生态建设重在构建协同机制。要从追求新奇景观、打造规模植被的思路中转变过来,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减少生态安全隐患,培育生物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维持机制等为终极目标,构建规划、建设、交通、林业、研究院所等多方参与的机制,兼顾近期和长远,为地方生态建设制定系统专业规划。应结合地方特色,综合考虑适宜性、可持续性、经济性,科学选择生态治理路径,打造契合当地发展、融入当地文化的“生态美学”。

对于各地的生态建设成果,评估标准要切合实际。应逐步优化现行的考核督察方式,加强对建设资金投入效应的科学评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同时,生态建设考核督察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指标,避免因层层加码滋生形式主义。

2024-01-28 □ 金观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8700.html 1 <p> 生态建设要防止形式主义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