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重载铁路上的“轻骑兵”

本报记者 齐 慧

王强不喜欢在冬天骑自行车。零下27摄氏度的气温,呼出的热气瞬间凝结成霜,而他却不得不顶着凛冽的寒风,骑着老式“二八大杠”,驮着两三个方正铁盒,在唐包铁路古城湾站内骑行。

古城湾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古城湾乡,是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主通道——唐包铁路上的主要万吨列车作业站,负责万吨列车的解体、编组、换挂、列检等作业。车站日均接发列车180列,其中万吨列车25列,需要安装列车尾部安全装置(以下简称“列尾装置”)30余台。

繁忙的作业更需要安全保障,这也是王强的主要工作内容。王强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列尾作业员,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安装、摘解货物列车的列尾装置,对电池设备进行保管、检测和充电,确保列车正点出发。

列尾装置重量约有10千克,是综合应用计算机编码、无线遥控、语音合成、计算机处理等技术的专用安全防护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列车制动主管是否贯通、折角塞门(列车制动系统的一部分)是否有非正常关闭、列车风压是否正常。如果遇到列车制动软管出现漏风、列车制动力不足等意外情况,它就会马上发出警报,提醒司机及时处置,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行车设备。

安装完一组列尾装置,回到列尾检测室待命不到半个小时,王强胸前的对讲机传来车站值班员的声音:“列尾王师傅,4道上行始发71086次列车编组完毕,准备一台列尾和中继器,车型和谐1,机车号10069……”一系列的安排,意味着王强又要在寒风中骑行了。

“列尾明白。”简短而干脆的应答后,王强起身拎起所需要的列尾装备,来到列尾主机检测台进行测试。伴随着机器“嗖嗖”的响声,显示屏上的风压指针在400千帕至600千帕间左右摆动,最终停在578.6千帕,左上角电压表显示8.32伏,电流表0.3安,仪表显示各项数值正常。

前期工作准备完毕后,王强裹紧亮色棉衣,戴上防护手套和帽子,左手拎起列尾装置,右手扛起中继器,准备出发。这是他今天执行的第13趟作业任务。

由于站场面积大、作业频次高、列车尾部停靠地点与列尾检测点距离远,王强和同事们每次都骑着自行车运送列尾装置,他们被称为重载铁路上的“轻骑兵”。“现在要挂列尾的列车是个万吨列车,由105节车厢编组而成,从头到尾有1300米。这么远的距离需要在列车中部安装一个中继器,作为列尾装置和火车头传递信号的‘驿站’。”王强介绍:“从列尾检测室到列车中部安装中继器,再到列车尾部安装列尾装置,大概有3公里的距离。”

王强顶着风骑车,口鼻边的围巾逐渐凝起冰碴,浓密的双眉上泛起白霜,向目标稳稳骑去。

来到作业地点后,王强从口袋里掏出手持机,输入机车号,让列尾装置与机车建立“一对一”联系。为了在手持机上按准按键,王强摘掉了手套,早就冰凉的双手暴露在空气中更加僵硬。“71086次司机,请确认列尾号110658……”

“一对一”联系工作完成后,便可安装列尾装置。设置防护信号、紧固车钩凹槽、系好防脱链、拧紧手轮、连接风管、再次检查电池锁,整套安装流程一气呵成。

“信号楼,列尾4道作业完毕,列尾号110658。”王强再次确认列尾安装状态和“一对一”对应关系正确后,及时向行车室汇报。

不同的机车型号、不同的运行区段,对应列尾装置的型号也不尽相同。安装完71086次列车的列尾后,王强又骑上自行车,前往车站最西端,与同事交换不同型号的列尾装置。这一趟,又是4公里的骑行。

由于不同运行区段使用设备型号不同,王强他们需要不停往返位于站场东西两端的列尾检测室,互相调配列尾装置。每个班次,王强都要骑行将近40公里,翻越车辆连接处的车钩20多次,摘挂十几台列尾装置。

再次回到列尾检测室,王强赶紧脱下“挂霜”的棉帽,搓了搓冻僵的手指头。

窗外,刚才作业的71086次列车已启动,列尾装置闪烁着灯光,照亮了朝列尾检测室走来的另一个身影。那是王强的同事李海成,班组的另一位“轻骑兵”。他来接替王强完成接下来12个小时的作业任务。

列尾装置虽小,却关系着列车的运行安全。眼下正值备战春运的关键时期,王强和同事们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设备状态、提升设备质量,为列车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2024-01-21 本报记者 齐 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8337.html 1 <p> 重载铁路上的“轻骑兵”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