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问题金额9570多亿元,追责问责2540多人—
审计整改效能全面提升
2023年12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138个地方、部门和单位落实审计整改责任,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推动审计整改取得新突破,效能全面提升。
整改格局更成熟
“当前已形成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各部门通过完善并落实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配合、成果共享机制等,进一步增强了审计整改合力,让整改工作更加权威高效。”审计署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林海告诉记者。
更成熟的整改格局推动整改效果持续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要求立行立改的问题中有92%已完成整改,要求分阶段整改的问题总体进展顺利,要求持续整改的问题制定了措施和计划。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共整改问题金额9570多亿元,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600多项,追责问责2540多人,重大问题整改总体进展顺利,解决了一些不利于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
比如,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审计方面,截至2023年9月底已完善制度28项,处理处分26人。通过审计整改,不仅破解了PPP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也推动了有关机制的革新。202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PPP模式实现重构。
据了解,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的完成时限分别是60日、1年及5年之内,其中立行立改问题占比七成以上。“随着研究型审计的持续推进,审计发现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越来越显著。根据问题的特点差异,以及各地客观条件,按照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整改,体现了实事求是、不‘一刀切’,增强了整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
组合拳持续加力
“解决审计发现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仅凭某一家单打独斗难以完成。”林海表示,审计整改工作更加重视打好“组合拳”,合力推动问题真改实改。
中央主管部门强化监管职责,在主管领域和行业部署开展相关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源头综合治理。比如,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财政部、教育部在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中,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开展集中追回违规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专项行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截滞留稳岗返还资金清理等6个专项行动。
在各方合力下,民生领域一批违规使用资金被及时追回,有效维护群众权益。比如,截至2023年9月,已督促劳务派遣单位退还或发放截滞资金9.8亿元;6省已全部追缴被骗取套取的住房租赁资金4.05亿元;59县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已追缴效益不佳的项目资金或挽回损失等10.99亿元。
“组合拳”让整改不浮于表面,有效推动制度规范的完善。比如,在对部分项目未充分联农带农问题的整改过程中,农业农村部制定指导意见,要求不得将帮扶资金简单入股分红,推动经营主体通过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资产收益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财政部继续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对2024年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开展审核,着力提升绩效评价报告质量,把审核结果与预算安排、绩效考核等挂钩。
确保整改动真格
“从整改情况看,要求立行立改的问题还有部分尚未整改到位。当前还存在少数未及时整改、虚假整改、违规整改等问题。”林海表示,除确受外部条件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制约外,也反映出审计整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责任不到位,监督贯通协作存在短板等。
据了解,对尚未完成整改等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已对后续整改工作作出安排。对已到期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加强跟踪督办,推动尽快整改到位;对未到期问题,督促责任单位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持续抓好整改;适时组织“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效。同时,将加强追责问责,视情况将审计整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正负面清单,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从严问责,确保整改“动真格”。
“问题发生在被审计单位,但往往并非简单的管理不善问题。要从制度上防范化解问题,则涉及方方面面。”汪德华认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成效,不能简单地从整改速度、整改完成率等单一指标来评价,更需要从其实际推动的制度改革、防范风险漏洞、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成效等角度来考量。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结合实际优化完善整改标准,同时要加强追责问责,通过科学的标准和强有力的制度,确保整改实效。”林海表示,下一步,审计署将持续加强跟踪督促检查,推动整改合规到位、扎实有效,确保中央政令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