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兴产业应扬长补短
当前,为了抢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先机,各地举措频频,纷纷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偏居西北内陆的宁夏已建成全国首个“万卡+”智算基地,算力质效居全国第四位,算力环境分指数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一位,算力资源环境指数居全国第一位。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算力已成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西北一些区域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表植被稀疏、气候干燥严寒,这些在以往是发展生产、招商引资的不利因素,当地发展产业过程中虽然注重扬长避短,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面临新机遇,我国重视做强做优做大算力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东数西算”布局。在这种背景下,地理位置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地广人稀有利于大型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干燥、气温低反而有利于数据中心运营,当地更可以因电力充裕、电价便宜等获得近水楼台之效,为智算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由于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浪潮,通过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一些地区的相关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黄沙戈壁正在变为创新发展热土。比如,宁夏中卫市近年来把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作为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成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目前,中卫市已建成14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了200多家云计算和配套企业,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和云计算服务,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市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430亿元。
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短处与长处。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科学分析、运用得宜,找准、走实正确的发展路径,相关短处就可以变为长处。相反,如果守着优势资源故步自封、自我欣赏,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可能相形见绌。比如,一些地方年积温较低,发展大田作物明显竞争不过优势地区,但发展冷凉蔬菜优势就得天独厚。通过绿色化、标准化、现代化种植来实现优质优价,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等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亩均效益远远超过气候良好地区。
通过取长补短释放发展新优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面,善于筹谋、抢抓机遇。多运用反向思维,通过“反其道而思之”分析自身因素和变动中的外部环境,并能够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通过快速起步、错位竞争抢占空白领域,进而锻造自身难以被替代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扎扎实实、久久为功。产业没有“飞来峰”,既要建链更要补链、强链、延链,只看一时一事的效果是不够的。在方向正确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各显其能,加大创新研发领域投入,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发展。
此外,要锚定战略目标分解任务,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夯实责任,实现最佳效果。面对激烈的竞争,应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等各方面作用,并以顽强的韧劲攀登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通过创新发展走在前列、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