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激发老工业基地创新活力

李文化

老工业基地拥有宝贵的工业遗产,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和科技作为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亟需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通过构建“产业+人才+资金”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焕发老工业基地的青春活力。

把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文化为基因、以科技为翅膀推动产业“脱胎换骨”,已成为许多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共识。例如,2014年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首钢坚持文化科技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业态之变,大力发展“科技+”产业,2022年“科技+”企业占在园重点企业的70%;另一方面,亮出“文化复兴”的金名片。首钢园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个独特节点,融工业文化、山水文化、奥运文化、创新文化于一体,三号高炉被打造为全球首发平台,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从百年工业遗址到冬奥金牌园区再到京西科幻之城,首钢园正在成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高地。让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活力,关键在于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为科技铸魂。工业遗产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依托,文化能够为科技提供思维支撑、氛围保障,赋予科技内容和灵魂。科技为文化赋能,科技能够渗透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延伸产业链长度,为文化注入新活力。首钢园正在发展的科幻产业、元宇宙产业,就是典型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产业。

强化人才支撑。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必须凝聚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方面,瞄准“科技+文化”产业,壮大人才队伍。老工业基地推动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既需要能够把握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又需要高层次的文化人才,还需要能发挥桥梁作用的复合型人才。要以优势产业、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关键技术为依托,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推动人才和产业双向奔赴。另一方面,瞄准“科技+文化”人才需求,打造“近悦远来”良好生态。在环境的营造上,老工业基地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创新机制搭建人才平台,营造有利于科技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实现文化和科技相融共生。

发挥资金纽带作用。科技创新的立项、研发、试产、市场转化、商业运营等各环节都需要充足资金。同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也离不开资本支持。怎样支持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一方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文化投融资体系,集中支持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提高资金投放的精准性,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健全科技文化金融结合机制。金融资本与科技文化资源碰撞、科技文化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才能推动产业和技术实现飞跃。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科技和文化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具多样性。要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帮助科技文化企业突破融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资金成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激发老工业基地实现动能转换。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3-12-16 李文化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6173.html 1 <p> 激发老工业基地创新活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