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破破岭”变身金银山

本报记者 杨学聪

“金秋醉美幽岚山,红叶尽染坡峰岭。”当黄栌林第一片叶子变红,紧接着便是一枝、一树、一谷……坐拥“华北最壮观山地红叶”的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正用漫山红遍的美景讲述着“破破岭”变成“金银山”的故事,这是一段好生态助力乡村文旅业发展的不凡历程。

自然美景是根本

地处太行山余脉的黄山店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浅山村落,却有京西燕南八景之一的“红螺三险”:鬼斧神工、巍峨壮观的“官财山”,外旷内幽、奇景深藏的“醉石林”,漫山红叶、层林浸染的“坡峰岭”。记者到访时,正值坡峰岭景区第十二届红叶节,整座幽岚山谷被由浅到深的红、零星的翠绿浅黄渲染成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

沿着曲折蜿蜒的步道拾级而上,穿行于枝叶怀抱的红叶林中,顿生心旷神怡之感。驻足坡峰岭景区石阶步道1700米处,波光粼粼的“云湖”闯入视线,这里是欣赏湖景与坡峰岭主峰、远眺“官财山”的最佳位置。湖水边,粉嫩的格桑花迎着阳光盛放,枕木为骨、碎石铺就的沿湖步道,让人倍感轻松。

“大山赋予的美景是增收致富的根本。”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进刚说,“我们打造的是休闲公园,所以步道更平缓,可两人并行,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设计了玉虚宫、鹰嘴岩、好汉岩、云湖等景点。”

2013年景区开始售卖门票,每年都举办周口店·幽岚山红叶节和黄栌花节,年接待游客由5万人次增长到46万人次,已基本形成以坡峰岭景区为龙头,辐射“醉石林”“玉虚宫”“迎风峪”的旅游产业格局。截至去年底,坡峰岭门票收入累计为6272.3万元,黄山店村全年旅游收入3000万元。

来到坡峰岭脚下的红色背篓餐饮部,坐在门口的小方桌上,点一碗特色饸饹面,浇上溢着浓香的臊子,配上味醇汁浓的农家炖菜、山泉水卤制的豆腐、手工磨制的醇香豆浆、大山里种植的鲜嫩时蔬、香糯的炖肉……让人瞬间融化在大山的味道中。

春有黄栌,秋有红叶。“只要能进山,坡峰岭就人流不断。”北京市民郭晓燕是这里的常客。她说,来山村的游客多了,村民的柿子、栗子、猕猴桃在家门口就卖出了好价钱。借着坡峰岭景区的名气,黄山店村打造了不少民宿,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一下子成了“民宿管家”,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时光倒转十几年,因山石多黄岩而得名的黄山店村,曾长期以开采、销售石灰石为主要收入来源。2010年,矿山关闭转型,黄山店村将村边遍布黄栌、多年撂荒的“破破岭”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植树造林带动生态质量提升,实现了从矿山开采向生态旅游的转变。

2016年,紧抓区级灾后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政策机遇,黄山店村村民集体搬迁上楼,村里将腾退的360余处宅基地收归集体,作为旅游产业经营用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改建,让村民享受民宿产业经营带来的利润分成,走出了一条“乡村+民宿+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强村之路。

此后,幽岚山一带,精美古朴的民宿聚落群出现:“姥姥家”院落依山而建,树木参天;“桃叶谷”依河而建,悠然自在……

“我们这里的叶子比别的地方红,红叶观赏季每天游客都在2万人左右。”张进刚的语气透着自豪,仅以包子、饸饹面为主打的红色背篓餐饮部,虽然单价不高,每天也有八九万元的流水。

漫山红遍有“功臣”

红叶之美,并不全是大自然的馈赠。坡峰岭黄栌林约有20万株,占地2000余亩。要让这片“烂漫的红”每年如约而至,离不开人工补植营造特色景观,离不开修枝、割灌的林木抚育,更离不开“红叶医生”的守护。

在房山区的生态林中,约有20%的树木是人工种植的。可观赏红叶的树种中,除了黄栌,还有黄红色的元宝枫,黄色的白蜡、栓皮栎和槲栎。人工种植树木,是为了让红叶景观“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房山区园林绿化局造林科工作人员王硕说,近年来,他们着力种好树、管好林,在林间坡地修建与现有道路衔接的登山步道,推动森林向开放性、观赏性、康养性、文娱性转变。

坡峰岭红叶观赏区以黄栌为主,以元宝枫、白蜡、栓皮栎、槲栎、侧柏等阔叶乔木和针叶树种为辅。“2010年和2011年,我们连续两年在坡峰岭景区周边实施了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王硕说,以黄栌特色景观林为主要经营对象,通过补植树木,营造集中连片、色彩丰富、过渡自然的特色景观;通过去除枯枝,改善林木健康状况,促进天然更新的幼苗生长。

为了让发展更可持续,2021年,坡峰岭设立了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的市级永久性示范区,总面积2900亩。有针对性地补植黄栌、元宝枫、侧柏、栓皮栎等,采取定株、修枝、割灌除草等抚育措施,并修建作业步道,设置指示牌、休息凳等。

和人一样,树木也会生病。“这棵黄栌树得了枯萎病。”在离黄栌王不远处,房山区园林绿化局生态资源保护站站长周晓然指着一棵挂着黄色标签的小树说:“病菌寄生在土壤里,没有特效药,对黄栌是致命的。”在此前的巡检中,他们为枯萎病中度发生的植株系上黄色标签,重度发生的系上红色标签,通过补充营养、增强树势的治疗延长树木寿命。

每年5月、8月和10月,是周晓然进山最多的月份。2013年10月,她作为专家技术组成员进驻坡峰岭时,野生黄栌“红叶不红”,叶片上遍布白斑和虫洞。病虫害严重、树势极度衰弱,再加上枝叶郁闭、山上干旱、土壤贫瘠,树木存活都是问题。“会诊”后,通过修剪树木,让树形美观、营养更集中,打薄树木通风透光,消除病菌生存环境。次年开春,黄栌萌发新枝,“抵抗力”也强了。

对野生黄栌来说,任何虫害都不能忽视。“黄栌胫跳甲幼虫时期,会伪装成一小坨‘鸟屎’潜伏在叶片上。不及时灭杀,能啃光整片黄栌林。”周晓然说,为摸清黄栌胫跳甲的发生规律,他们还在关键地区设立10块样地进行系统观察。目前,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已经把坡峰岭防治黄栌白粉病、黄栌胫跳甲的经验,输送到了百瑞谷、大安山等地。

如今,红叶医生们的工作清晰明了。“每年4月开始进行病虫害监测。”周晓然说,为了让红叶长得好,房山区园林绿化局会发布病虫害预警,各乡镇不少测报员都学会了根据具体病虫害“对症下药”。

在房山,吃上“赏红饭”的不止黄山店村。一条长约7公里的步道修通后,南窖乡7000余亩红叶林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目前,房山全区已累计完成116.4万亩森林健康经营,完成步道建设3.5万米,涉及河北镇、史家营乡、霞云岭乡、大安山乡等15个山区丘陵乡镇。

最爱深山行不足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漫步山中步道、聆听虫鸟私语、俯瞰层林尽染……每到假期,从北京市区去往房山方向的高速路上便车流涌动,谁能想到,这里曾因生产建筑材料而被称为京郊“灰姑娘”。

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山店村依托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绿色转型,形成了以幽岚山坡峰岭景区为核心、以特色精品民宿为代表的全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忙完红叶节,身兼多职的张进刚又要以“林长”的身份带着60多名村民上山剪枝,养护黄栌林,为明年的满山红叶积蓄营养。从病虫害防治到森林防火,负责日常巡查的林长功不可没。

不久前,房山区将景区整合提质提上议程,提出依托房山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好首都西南国际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许多镇村都开始挖掘身边的旅游资源,聘请专业团队运营,房山的优质旅游资源越来越多。

京西南深山中海拔最高的村落——蒲洼乡东村,其独有的落叶松林在雨后宛如人间仙境,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5000余个。站在海拔1800米的山顶,东望百草畔及霞云岭,南眺蒲洼群山连绵环绕,西赏东村特色梯田。通过经营民宿,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早在2019年,该村就实现全村低收入户的全面“脱低”。

位于史家营乡的百瑞谷景区,建有佛教文化区、矿山生态修复区、矿业遗迹展示区等7个功能区域,以山门天池为中心,分设东西2条旅游观光路线,由暖窝沟步道相连。景区内始建于北周时期的瑞云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沧桑变迁。

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等生态管护员,村里的集体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都“活了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5年来,房山区共完成浅山台地造林22953亩,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每年增加土地流转补助资金2300万元、养护资金5800万元。当地村民不仅有了稳定的土地流转补助,还得到了绿岗就业机会。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房山区供游人休憩赏玩的景点越来越多。曾经只专注于种树、养护的林业人,也逐渐有了多重身份。“我们现在不光关心种树、养护,周末还会做生态文化活动,做昆虫标本、做科普。”平常老往山里钻的周晓然,周末也会化身“孩子王”,让下一代了解绿色生态的难能可贵。

2023-12-02 本报记者 杨学聪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5249.html 1 <p> “破破岭”变身金银山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