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深耕广袤大地
日前,财政部发出通知,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待2024年预算年度开始后,将按照程序拨付并投入使用。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保费补贴477.66亿元,同比增长9.9%。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农林牧渔各领域,2023年前8个月,覆盖农户1.4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7万亿元。
《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体系。《意见》从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等多个方面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扩大特色产品覆盖面
我国的农业保险分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的保险品种和地方优势特色保险品种。按照“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总体思路,中央和省级财政重点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生态安全的主要大宗农产品,并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支持。对于市县财政重点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中央和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一定支持。
北京顺义区北石槽镇的食为先生态农业园是北京市首批5G信号全覆盖的“智慧农场”。这里的温室大棚应用了各类农业智慧控制单元,通过远程智能控制平台和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卷被、卷帘、增降温、除湿等设备远程自动化管理。然而,这样的“智慧农场”在遇到强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依然会蒙受较大损失。同时,有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施用生物有机肥、轮作倒茬和雄蜂授粉等,这延长了蔬菜的生长周期,也增加了种植风险。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开始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向食为先生态农业园提供北京市地方财政补贴型温室、大棚保险服务,可以有效规避因温室大棚墙体、钢架、棚膜和作物冻害受损带来的损失。2019年至2023年,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已累计为食为先生态农业园提供近350万元的保险保障,使企业在探索农作物生态种植过程中有了更充足的底气。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平安产险深入探索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持续推动农险保障程度,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从保财险损失向保价格收入升级。平安产险聚焦“菜篮子”工程,立足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需求,构建起“大宗+特色”“央补+地补+商险补充”等多层次、多元化产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落地近3000款农业保险产品,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黑龙江,平安产险落地当地首个商业性渔业养殖险,填补当地保险行业服务渔业养殖的空白,为辖区渔业养殖业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在广东清远,平安产险创新推出麻竹笋价格指数保险,为当地打造百亿农业产业保“价”护航。截至2023年9月底,平安产险已经实现了对“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肉案子”等种、养、林三大类别310余个标的的保障覆盖,累计为289.6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2224.4亿元,切实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提升承保理赔效率
近年来,各保险机构在承保理赔端广泛采用智能防伪校验相机、无人机查勘、风险地图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科技手段采集数据后可上传至农险数字平台集中处理,大幅提升农业保险的效率与准确率。
记者在重庆市调研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优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即“保处联动”),以实施无害化处理作为病死畜禽出险理赔的前提条件,不仅降低了养殖风险、建立了生物安全屏障,而且促进了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使保险业的社会治理功能得到极大发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永川监管分局副局长孙章龙介绍,当地总结的“保处联动”7步工作法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通过打造“保处联动”机制,保险机构的核心系统接入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承保理赔全流程的在线操作。从出现牲畜死亡到理赔完成缩短至3天,有的理赔案件甚至在1天内就能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华财险荣昌支公司联动重庆市正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至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优化“保处联动”无害化处理系统,保险公司、畜牧管理部门、无害化处理中心、养殖户四方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无害化处理与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在线操作和无纸化办公。目前,无害化处理系统具备病死猪溯源标识管理、智能承保、智能理赔、数据统计等多项功能,全面提升了无害化处理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理赔周期缩短至3天,自2019年启用以来已实现85万余头生猪投保,18万头生猪理赔。此外,荣昌区能繁母猪参保采用“身份证”管理模式,统一植入电子耳标,可通过专用扫描仪器快速确定生猪承保情况,目前已植入电子耳标超4万个,基本覆盖荣昌区全部散养户,有效解决了原有的虚增标的物投保的问题。
近年来,财产保险领域的风险减量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力点。从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实践来看,科技是助力实现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
在广东,平安产险创建“科技+预警”模式,联合广州番禺区农业农村局以及漫云科技,为当地花卉龙头企业广州赋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一套物联网防灾减灾方案。通过设立310个智能小型气象站、360个智能控制器、3个雨量风速监测机器,搭建数智管理平台,覆盖赋美种业2590亩大棚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风量等影响花卉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实时将数据更新至手机APP中,在数据异常时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农户采取相应防灾减灾措施。农户也可通过手机软件远程控制大棚遮阳网、风机、水帘等设备对异常因子进行调控,保证花卉健康生长。
发挥防灾减损作用
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结合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产品设计、承保理赔等多个层面先后调整监管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农业保险防灾减损作用充分发挥。
2020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针对行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农险市场准入问题,按照依法合规、提高标准、放管结合、动态监管的原则,建立完善全流程的农险业务经营条件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监管机构从总公司和省级分公司两个层面分别制定农险业务经营条件。凡符合经营条件的保险机构均可在本地开展农险业务,无需向监管机构提出经营资格申请。
2022年2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加强农业保险监管。《办法》更加突出以“服务三农”为中心。
今年4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农业保险精算规定(试行)》,明确了农业保险的精算规则,包括费率的构成、费率回溯调整和保费不足准备金评估。
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先后落地,农业保险的实际经营质效和防灾减损作用进一步发挥。今年5月份,河南省多地小麦遭遇“烂场雨”,农业保险公司闻险而动,及时向受灾农户赔付约26亿元。今年7月份,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国多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对京津冀及东北等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各保险公司先后开通绿色通道,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财政部同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保障保费补贴足额到位,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和灾后风险补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助力提振农户恢复生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