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三七生物医药产业前三季度实现总产值285亿元——
特色资源开发潜力大
“北人参、南三七”,三七是名贵中药材,享有“南国神草”的美誉。云南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地和道地产区,文山三七被国家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文山州把三七中医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打造,构建了集三七标准化基地、产地加工、市场流通、科技研发、行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今年1月至9月,文山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285.28亿元,同比增长5.76%。
“三七全身是宝,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入食。”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熊杰说。行走在文山各地,不时可见坡地上的连片黑色遮阳棚。三七喜阴,这是当地农户种植三七的标配。作为“三七之乡”,文山种植三七的历史有400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和加工基地。
“保护好种质资源,是夯实产业的根基。”熊杰说,文山州通过“政府+科研机构+种子种苗企业”模式,推进三七种子种苗培育标准化管理。文山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金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反复试验,成功选育“苗乡1号”“苗乡2号”等10个三七新品种;文山学院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皂苷含量三七新品种“文院紫七1号”。
连作障碍一直是三七种植中的难题——重茬容易发生根腐病等病虫害,导致种植一轮三七后的土地需10多年以上轮作后才能再种三七。为此,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不断开展技术攻关。
走进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豹七智慧园,实验大棚内,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的三七苗排列整齐。“我们不断实验调整基质配方,尝试以工厂化种植来解决空间和土地问题,三七长势更快,品质更稳定可靠。”智慧园主管秦孔云说。
在文山市卧龙街道白沙坡社区红旗林场,松树下种植的55亩三七绿意盎然——这是朱有勇院士团队和多家单位合作建设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团队经过10多年研发,利用林下的天然遮阴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的耦合性增加三七的抗病性。“研究结果显示,林下种植三七连作障碍周期缩短到3年至5年,三七品质和药用价值更高,也解决了部分耕地占用的问题。”团队成员叶辰博士介绍。
为提高中药材质量,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文山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文山三七》国家标准、三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形成了种植以标准化规程为主、加工以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为主、流通以GSP(药品经营管理质量规范)为主的三七产业标准体系,颁布实施了59项标准,基本实现产业标准对三七全产业链各环节全覆盖。
近年来,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但三七精深加工不足、产品开发层次和深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三七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文山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永忠表示。
位于文山市城郊的文山三七产业园,目前聚集三七生物制药企业42户,已形成集三七科研、加工、交易于一体的产业带。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大厅,以三七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公司文旅事业部总经理何开杰介绍,公司目前开发出三七中药饮片、保健食品、日化用品、中药材提取物等六大产品体系,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去年以来,文山州还分别与片仔癀药业、华润三九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政企共同推进产业链协同平台建设新模式,由华润三九担任“链长制”第一“链主”单位,发挥其在中药材研发、种植、加工、流通等领域的优势,实现文山州三七全产业链优质资源整合。不久前,在文山举行的第三届三七产业发展论坛上,云南省三七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云南省三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筹)揭牌,三七产业链创新发展迈出新的一步。
文山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忠俊表示,下一步,文山州将锚定三七产业千亿元目标,进一步深化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做强集种植、加工、市场、科研等于一体的三七产业集群,把文山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三七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