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老区需加快补短板
日前,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老区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日子越来越好,老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一些制约老区发展的短板也需加快补齐。
比如,老区的青山绿水孕育出了优质农产品,但要想走进大城市的商场超市,还需有长期、大批量的稳定供应作支撑,靠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显然行不通。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还要建立从田间地头直到餐桌的全程数字化可追溯体系,如果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牌意识和商业运作思维,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为他人作嫁衣”的现象。
再如,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但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缺乏辨识度,同时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缺少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在让游客走进来、玩起来、留下来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老区虽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但受限于底子薄,人才和经验不足,如果单靠当地一步步摸索积累,显然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加快老区振兴要进一步完善对口合作机制。
振兴老区,还要在深化改革上多探索。当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较为明显,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又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老区尤为需要引进、培养一批会生产、懂经营、善营销的“新农人”,通过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走规模经营道路,带动老区人民走上绿富美的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老区干部群众具有优良的作风和拼搏进取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不等不靠,在林改、医改、教改等方面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开创老区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