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篁岭古村秋色美
10月19日,篁岭人曹锦钟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领回了“最佳旅游乡村”的奖牌。
从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到撒马尔罕直线距离5000公里,曹锦钟转了一趟机,用了26小时才抵达。而篁岭村,从一个破败的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用了整整15年。
“这份荣誉,是对篁岭发展乡村旅游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更是一份激励!”曹锦钟欣喜地说。2009年,曹锦钟辞去当地中心小学的教职,加入篁岭景区,任办公室主任一职。此后,曹锦钟和篁岭一起成长,如今已是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时间回到15年前,这个“挂”在山崖上,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18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度外迁到只剩下68户。“那时候村里交通不便,村民大都以种田为生,居住空间狭小,一辈子一眼就能看到头。”篁岭村民曹日泉回忆说。
就在篁岭逐步走向衰败的时候,一个团队的出现改变了篁岭的命运。2009年,当地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搬进山下的新住宅,村集体土地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让企业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
“我们投资千万元,在山下建设安置房和公寓,帮助村民搬出破旧的房屋住进山下的新楼房,并返聘部分村民回景区上班,曹锦钟就是被返聘的村民之一。”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2012年2月,篁岭民俗文化村开发项目拉开帷幕,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创婺源古建“异地搬迁、集中保护”模式,让零散分布于婺源乡村的40余栋明清时期的祠堂、书院、民宅和牌坊等,在篁岭焕发生机与活力。
“拥有传统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树等资源的篁岭古村,如果按照传统套路开发,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篁岭通过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复100余栋古建筑,保护水口林等生态环境,还通过推出‘晒秋’等一系列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品牌,扬名全球。”吴向阳说。
“和我国其他3个入选地相比,篁岭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曹锦钟说,如今的篁岭,在保护好明清古建,打造万亩梯田景观,推出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俗乡愁之外,又推出了美宿度假、流光森林夜游等新业态。
短短十几年时间,篁岭村从一个濒临消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高至5.6万多元。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篁岭游客量再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逾18万人次。
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的同时,篁岭走向世界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作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坚持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入境游旅行商合作,借势营销,引客入境,实现品牌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曹锦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