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的故事
前世今生
张园足够新,去年年底才完成首期改造并开放西区;它也足够老,有140多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城市变迁。它在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足够重要,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也是上海首个成片里弄住宅类历史文保建筑群的城市更新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风貌价值和文化地位。
不少老上海人说,没来过张园就像没来过上海,不了解张园也难以读懂这座城市。
翻开张园的前世,“海上第一名园”的风采扑面而来。1882年,无锡商人张叔和从英国商人格龙手里买下只有20多亩的园林,并将其改名为“张氏味莼园”,即“张园”。接手后,他又先后购入农田辟为园区,将张园面积扩张为最大时的61.52亩,成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之最。同时,在建造风格上也一改江南园林的小巧风格,转而仿照西方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为要素,盖起了一座西洋园林。
张园造得再好,倘若只是一座私家花园,也绝不会达到“第一名园”的高度,是张叔和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介儒商,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主人因西商公家花园不许华人涉足,华人争之不已,始为另筑一园于白大桥下,以专供华人之游憩。”这段表述不仅彰显了张叔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体现了晚清半封建半殖民时代上海华人的尴尬处境。好在,张叔和坚定地成为那个“破冰”的人,他将斥巨资改造的张园免费对国人开放。从此,张园成为上海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开启了“第一名园”之路,上海滩许多的“第一次”在此孕育。
很难想象,百年前,张园点亮了上海的第一盏电灯,放映了第一场电影,盖起了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举行了第一次自行车比赛,甚至第一个带头玩起了现代游乐园里的“激流勇进”和“过山车”……
除此之外,张园还是上海“文明结婚”的发源地,是霍元甲勇斗大力士的比武台,是孙中山来沪演讲的大讲堂。张园既是花园也是游乐场,既是茶馆也是饭店,既是书院也是剧院,既是会堂也是展览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凡属沪上之繁华,皆以张园为中心。
百年沉浮
可惜的是,后来由于众多新式娱乐场所兴起,张园的吸引力逐渐式微,1919年张叔和去世后,张园被拍卖易主,随后成为地产商眼中的“香饽饽”,张园内原有的建筑设施也被拆除,并逐步进入“地产开发”的新阶段。直至1940年,张园区域陆续建成了28条石库门弄堂供百姓居住,从建筑风格上看几乎囊括了上海里弄建筑的所有类型,吸收了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主义等当时流行的建筑文化。从此,里弄住宅代替公共乐园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从张叔和转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张园作为住宅的居住密度与日俱增,市井百姓的涌入让这里也成了大杂院,天井阳台处处搭满违建,逼仄拥挤的居住环境成了它的新标签。
“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狭窄简陋的空间里想办法生存,是当时张园百姓的生活基调。你能看到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不仅能挤下一家三口,甚至还能搭建出用梯子上下的阁楼;一座原本是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建造的石库门住宅,竟然能住进“72家房客”……
尴尬紧张的居住条件成为张园居民难以抹去的苦涩,而“海上第一名园”的风光也被封存在久远的城市记忆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上海进入城市建设时期。这期间,随着南京西路商圈的不断发展,张园默默地藏在一众繁华商业体中,虽然静安区多次对张园房屋进行修缮,并加装生活设施,但由于历史遗留下的住户量大,改造空间有限,加之建筑机能老化,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一位曾在张园住了30多年的老住户这样回忆他们的居住环境: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着一家6口人,拥挤到吃饭都只能轮流上桌;一个石库门住宅门洞里,竟能挤进12户人家,大家共用这栋楼内唯一的厕所和厨房,不方便的程度可想而知。关键是门内是马桶,门外就是厨房,但凡做饭时碰到有人急着上厕所,那种窘迫真是不堪回首。
“做梦都盼着旧改。”这是张园百姓的心声。
涅槃重生
2018年,张园的居民们终于等到了。旧改的实施让他们如愿以偿告别几十年的“蜗居”生活,不少居民搬迁到征收提供的新房里,有的居民则用补偿款加积蓄购置了大房子,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到静安区2018年启动征收前,这里仍然居住了1125户居民,其中,有576户居民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对此,政府决定对张园实施‘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政策,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上海静安区委书记于勇谈及征收工作时说,静安区就是要坚持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对张园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同时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努力让市民在这里感受到上海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是科学合理地活化利用。”在于勇看来,张园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张园也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新路。
张园的涅槃重生,一为保护,二为更新。
作为上海实施保护性征收改造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为了留住原汁原味的张园,自2015年起,张园的开发主体单位静安置业集团就为张园内170幢历史建筑建立了“一幢一档”的完整资料库。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跟居民聊天沟通,记录下每幢房子的历史、构件,哪怕是一套窗钩、一个门把手,都会进入档案造册,从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到历史图纸、现状图纸、物业情况,每一幢房屋的资料都会被悉心收集备案,整理工作细致到一间房屋的档案就超过400页。
等到2018年张园征收项目正式启动时,其园内42栋170幢2053个房间的查勘、测绘、记录、对比、整理、拍摄工作均已完成,静安区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最终让张园顺利地成为上海首个实现“一幢一档”的成片风貌区。而张园“一幢一档”的高标准建档,在全国范围内也当属首例。
张园腾空后,静安区开启了保护性改造,以“成熟一块、启动一块”为原则,分区推进。张园面向全球顶级建筑师征集保护和活化利用方案,最终遴选出4家国际知名设计公司,汇集各家所长,形成了张园地区保护性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同时,以“一幢一策一方案”的标准,对每幢历史建筑按照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并确定重点保护部位、保护要求与改造策略。
一砖一瓦一门窗,在修缮团队的手中修旧如旧、重焕光彩,沉浮百年的张园,此刻终于迎来新生。
时尚风采
去年12月1日,张园西区率先正式对外开放。昔日老旧杂乱的石库门里弄,如今已成为国际大牌的创意门店,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已被重塑为兼具潮流先锋与人文关怀的“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更是顶级品牌的消费体验地。
路易威登、迪奥、江诗丹顿等奢侈品牌在张园海派石库门中所呈现的零售业态,借助独栋开阔的建筑特征,拉近了高端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西方品牌嫁接东方建筑,让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充盈在张园的每一个角落。
张园的阿姨爷叔们纷纷回到娘家故土打卡留念,看着从前的旧里重获生机,狭小的空间变得舒展,激动地拉着记者们不停介绍。各路潮人慕名而来,在这古老绵长的氛围中打卡拍照、探店游玩,感受着属于老上海的摩登。
张园是上海近代石库门文化的象征。怀念老张园,让我们看清繁华背后的文化脉络;重返新张园,让我们继续守护传承拥有百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张园,在被赋予文化内涵与时尚韵味之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风采。
回到文章开始的命题,通过张园,我们发现“魔都”的新“魔性”,是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是怀旧与流行的结合,是城市发展中的坚守与创新。有过巅峰、经过低谷,时光印记、人间百态、社会变迁都藏在张园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