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推进转型升级——
改革引领多元发展
记者日前走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油田”),看到这里不仅有传统的钻塔、井站、抽油机,还有新兴的风力发电风车、光伏发电板等,展现出一幅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深化改革、多元发展,是老油田转型发展的出路。”中原油田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庆生介绍,历经40多年开发,中原油田面临着资源接替不足、成本结构不合理、用工总量大等难题。
近年来,中原油田围绕提效率增活力,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能源布局,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中原油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7%,利润总额比上年大幅增长。
加快新能源布局
连日来,每天都有一辆满载绿氢的管束运输车驶出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厂区。自2022年12月25日顺利投产以来,位于中原油田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10个多月,已产绿氢57吨。
油气生产企业为何涉足绿氢产业?
张庆生介绍,中原油田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新能源开发的需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石化与各方携手,进一步加强产业培育、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战略合作,加快打造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原油田所在的河南省也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河南省规划建设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濮阳市谋划布局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这为中原油田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今年以来,中原油田积极融入河南省郑汴洛濮氢能走廊产业布局,持续扩大绿氢生产规模。”张庆生说。
中原油田还积极谋求多元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布局新赛道,充分利用平原地带太阳能、风能资源,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储气库建设,构建多能互补、多维保供的能源供应体系,努力实现“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发展。
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原油田已建成黄河水源净水厂光伏发电、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制氢配套光伏发电、油田区域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光伏发电总规模达47兆瓦,年发电能力5200万千瓦时。
在余热利用方面,已建成濮城采油厂濮三联合站“余热+光伏”项目,正在实施文二联“余热+光伏”综合利用项目。目前,中原油田“余热+光伏”已累计发电4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可供3万多户家庭使用1年。
在风力发电方面,中原油田112兆瓦风电项目自4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计建成后年发电量达2.95亿千瓦时。
此外,中原油田还发挥地处中原腹地联通四方的区位优势,构建产储运多维保供格局。截至目前,建成卫11、文13西等自有储气库5座,加上交由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管理的文96、文23两座大型储气库,中原油田已具备50.07亿立方米的储气库调节能力,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天然气调峰中心。
深化机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推进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原油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速推进管理模式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中原油田地面抢修维修中心濮城服务工区注采巡检三区员工李军一边巡检油气装置,一边和记者聊起油田的改革。
李军原来在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工作,随着油田推动注采业务专业化改革,他和很多同事被划转到新成立的中原油田地面抢修维修中心。
中原油田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刘兴介绍,近年来,中原油田持续推进采油公司改革,改变以往采油厂“大而全”的传统生产模式,变革采油管理生产组织及运行方式,大幅度缩减采油厂规模,由原来的8家油气生产单位合并为5家。
已经完成整合的濮东采油厂厂长张威告诉记者,虽然人员大幅减少,但理顺了各项运行机制,管理起来反而更加高效。
中原油田还合并整合了职能相近的机关部门、中层单位、基层单位。整合后,中层机构减少8个,基层机构减少136个,管理人员减少400余人;并积极推进作业特车、维修维保等业务区域一体化管理,成立专业化的服务单位,在保障油田生产的同时还能承揽一些外部业务。
随着油田专业化整合、产业转型,大量油气主业、公共服务行业员工从原来的岗位上被剥离出来。这些人怎么安置?
中原油田坚持“走出去+市场化”用工改革,有效盘活存量人力资源。通过深化人力资源改革,明确能养多少人、该用多少人,再配以数字化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人力资源池动态管理,推动全员动起来,畅通人员借聘、人员调动、业务承揽3个渠道,保障了人员在油气开发、油气服务和内外部市场间的跨界流动,促进用工高效配置。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这是中原油田上下的共识。”张庆生说,通过一系列改革,不仅激活了企业,更让职工看到改革的前景和希望,油田改革有了持续深化的动力,汇聚了更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