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学习的日子

勾明扬

牛津的钟声,悠悠地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老的城市,是英国文化的象征。在牛津大学上学的日子,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代的平行世界。

坐落在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牛津,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牛津(Oxford)”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牛津大学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穿过牛津就像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住在这里就像一头扎进了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中,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其令人惊叹的建筑、中世纪的学院和鹅卵石街道上。从宏伟的Bodleian Library(博德利图书馆)到标志性的Radcliffe Camera(拉德克利夫相机),古老而美丽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荣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艺术画廊和剧院,则展示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从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和古董的Ashmolean Museum(阿什莫林博物馆),到举办重大活动和仪式的Sheldonian Theatre(谢尔登剧院),莫不如此。

同时,多元化的国际社区也为牛津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不少活力。在这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带来了不同的观念与视角。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尊重差异,理解包容,也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舒适的酒吧和咖啡馆到熙熙攘攘的学生社团,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

回想初到牛津的日子,正值秋天,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洒在古老的石头上,有一种温暖而宁静的美。秋天的牛津,仿佛是一幅油画,不再翠绿的草地就像是被魔法师打翻的调色板。漫步街头,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倾听着古老建筑的低语,品味着传承百年的美食,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活的色彩。

当年收到牛津offer的时候,不少身边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你们是不是跟哈利波特一样的学院制?”没错,学院制正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它给学子们带来了满满的归属感。英国共有3所学院制大学,分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杜伦大学。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机会生活在一起,还可以在上课之余一起吃喝玩乐。学院制让我们既在各自的院系里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在学院里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全面发展。

牛津大学没有中心校区,而是由分布在市中心和其他地方的30多个学院组成。笔者就读的学院St Hugh’s College(圣休学院)在牛津北部,虽然距市中心稍有些距离,但坐拥约14.5英亩的绿地,还拥有一个面积大约10.5英亩的花园,被誉为牛津大学所有学院中最大、最精致、最典雅的学院之一。宁静的庭院和绿树成荫的花园,与外面繁忙的街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宛如世外桃源。

还记得当年期末复习周的时候,一天下午学院突然给我们发了一封邮件:“为了感谢大家在疫情期间的配合,欢迎大家来宿舍楼下免费吃冰激凌!”宿舍楼下已经停好了一辆可爱的小黄冰激凌车,制作冰激凌的大叔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挑冰激凌。不一会儿,小黄车前就排起了大长队,学生们有说有笑地等待这炎炎夏日里那一丝清凉。

学院里还有两只经常到处转悠的“院猫”,除了院长,整个学院里地位最高的就属它俩了,大家都“尊称”它们Admiral Flapjack(煎饼司令)和Professor Biscuit(饼干教授)。刚入学时还不认识它俩,有一次收到学院发的邮件说大家要确保Flapjack每晚都能回家,当时还纳闷哪位大神这么大“牌面”,没想到竟然是一只虎斑猫。虽然它们在学院里拥有自己的“宿舍”,但它俩可闲不住,平日里最喜欢到处串串门,一会儿去草坪上蹭蹭野餐小零食,一会儿从窗户缝钻进图书馆里监督大家学习,再一眨眼又跑到学生宿舍里要吃的去了。

圣休学院的后门就是大名鼎鼎的潘迪生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这里有独立的中文图书馆,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还会为留学生举行庆祝活动,为身处异国他乡的我们带来了不少温暖。中国中心里还有着先进的讲座和研讨会设施、多功能厅、咖啡厅、餐厅等,不论是想看中国文学名著,还是突然想吃中餐,穿过学院后门就可以轻松“回家”。

牛津,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我的求学生涯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因为疫情没能好好说一声“再见”,相信今后一定还有机会再见。

2023-10-15 勾明扬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2491.html 1 <p> 在牛津学习的日子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