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建设清洁能源之都
湖北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坐拥“国之重器”三峡大坝。这里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最高年份发电量占全国水电的十分之一,被称为“世界水电之都”,是名副其实的“来电”城市。
近年来,宜昌践行“双碳”战略,依托自身丰富的矿产和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体,新能源和页岩气互补的清洁能源多元供应体系,推动世界水电之都向清洁能源之都跃升,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绿色低碳城市,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集区
“我宣布,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一期正式投产!”8月28日,宜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宣布,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正式投产。一年前,这家总投资600亿元的“超级工厂”所在地还是一片山包。在宜昌市“保姆式”服务下,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实现了“一年内完成从动工到投产”的“宜昌奇迹”。
立足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磷矿资源,宜昌实现了从磷矿到磷肥,到新能源材料,再到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级迭代”。
2021年12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宜昌,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龙头企业的落户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企业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宜都化工园是宜昌化工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鲜明缩影。自2017年起,宜昌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用于支持符合环保、安全标准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解决“化工围江”难题。
华阳化工是首家入驻宜都化工园的企业,一年半的时间便建成投产。借助搬迁的契机,企业布局生产锂电池电解液,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宜都化工园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子级钡盐及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固化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全国门类齐全的精细磷化工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建立起锂电池材料产业闭环。
随着全国新能源赛道全面铺开,宜昌积极抢占产业裂变的风口,充分发挥磷矿资源和化工基础优势,强化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等锂电关键材料,开发高性能电池隔膜、突破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钙钛矿电池及固态电池项目,着力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集区。
目前,宜昌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超过60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在建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达70GWh。预计到2025年,宜昌引进和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将达到8到10家,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规模突破2000亿元。
打造“电化长江”宜昌示范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清洁岸电的使用让三峡库区港口逐渐告别了昔日柴油机轰鸣、船舶油烟四散的现象。
作为“电化长江”策源地,宜昌2015年就率先开始三峡库区岸电试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为2.3万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3273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7692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2.4万吨。
针对三峡坝区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岸电需求,宜昌还创新探索出6种典型岸电供电系统,满足不同停靠方式、不同船舶岸电使用需求。目前,岸电已覆盖宜昌江段68个码头,共建成169台(套)满足不同需求的岸电设施,供电容量达到2.7万千伏安。岸电建设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打造了港口岸电技术标准体系和示范样板。
不断刷新的应用场景,催生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宜昌造船业历史悠久,拥有25家船舶修造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其中,宜昌船舶工业园可同时容纳60条100米至150米长的新建船舶。随着上游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加速闭合,宜昌正加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
2022年,宜昌新建船舶147艘,90万总吨。其中,新能源船舶47艘,纯电动船舶10艘。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全国首艘油气双燃料三峡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全国首艘LNG动力三峡船型示范船舶“长航货运2”号等一批大型化、标准化代表船型相继在宜昌建造下水。
锚定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宜昌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岸电设施升级、产业赛道抢占、配套体系提升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公务船舶、旅游车船、矿运车船、港口作业船舶、清江内河船舶等电动化,探索推广“船电宝”送电模式,建成投运一批充换电设施。
今年上半年,宜昌全市造船企业手持(在建)订单137艘。其中,新能源船舶40艘,含混动22艘、纯电18艘,另有公务船2艘。中国船舶719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宜昌联合成立国内首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重点突破纯电动货运船舶技术瓶颈,为“电化长江”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力争到2026年,宜昌打造2个至3个百亿元级园区,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300艘以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样板”,助力实现长江航运“双碳”目标。
推动“水电之都”全面升级
位于当阳市庙前镇的华直光伏项目从2017年12月首批机组发电以来,每年发电量稳定在9300万千瓦时左右。以供电标煤耗320克/千瓦时计算,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6万吨。
与当阳庙前镇相隔250公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60台“大风车”屹立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群山上,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画卷。中节能风电在五峰建设了湖北最大的风电场群。
绿色能源,引领未来。宜昌拥有的不只是矿产,还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聚焦打造中国最具韧性的清洁能源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宜昌编制了《清洁能源之都规划》《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大力推动水电、风、光新能源以及抽水蓄能、氢能等产业发展。
宜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居全球前列,有468座水电站,水电总装机2850万千瓦。抽水蓄能资源潜力超过3000万千瓦以上,7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总装机1060万千瓦。目前,宜昌正加快推进长阳清江、湖北远安、五峰太平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投产。
巩固提升水电产业的同时,宜昌积极发展光伏、风电。目前,宜昌光伏电站和风电总装机分别为38.5万千瓦、67.3万千瓦,截至2022年分别发电2.98亿千瓦时、12.38亿千瓦时。预计到2030年,新增光伏、风电装机均超过100万千瓦。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推进建设枝江、兴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当阳、枝江、五峰等地的工业园为依托开展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利用。
鄂西地区已探明页岩气资源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被列入国家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百亿方”。宜昌正加快推进页岩气商业化利用和规模化开采,重点实施宜昌东、当阳、远安、夷陵等区块的勘探开发。
宜昌依托化工优势,超前布局氢能产业,以煤制氢、化工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为主要技术路线,以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为重点方向,加快氢能源产业化步伐,氢气产能超过52亿立方米/年。积极参与“1+6+N”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建成投产。
下一阶段,宜昌将重点围绕打造清洁能源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全球低碳样板三方面,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宜昌由世界水电之都向清洁能源之都蝶变升级。
10月10日至12日,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宜昌召开。这期间,长江首艘氢燃料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将举行下水仪式,万里长江从宜昌扬起“氢化长江”新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