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创新成果转化增强产业动能
长江畔,白洋港,湖北省宜昌市新的保税物流园区正在抓紧建设。过去,由于白洋港没有保税功能,许多外向型企业只好把进出口业务放在外地公司。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管委会主任郭康新介绍,随着保税物流中心与白洋港一体化运营,企业“舍近求远”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按进口额200亿元计算,企业一年大约可节约财务成本近6000万元,同时还可以推动宜昌外贸体量提升50%以上。
自2017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湖北自贸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建设发展成效显著,累计形成294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全省首创率83%。其中,营商环境领域形成137项制度创新成果,占成果总数的46.6%。截至今年一季度,湖北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超10万家,是原有存量的3.8倍。
过去一年,湖北自贸区制度创新硕果累累,上线“光谷数字人才卡”,创新“赛马制”科研攻关,探索推出“首贷担”助企纾困。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产业优势,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约。武汉片区通过建设光电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和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权;围绕核心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薄弱环节开展攻关,已推动形成数十项“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化矩阵,提升了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率。同时,武汉片区联合成立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助推科技企业加速“技术—中试—产品”转化,让“中试服务平台”成为科技产业化的“造血机”。襄阳片区设立“湖北隆中实验室科技专项”,实行“先平行立项,后重点聚焦、优中选优”的动态淘汰竞争机制,遴选出落实研发与产业化任务的“千里马”。
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引、育、留、用、服”等全流程为企业盘活人才,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宜昌片区创新打造一站式、系统化、智慧化人才服务信息平台,集合9大类15项人才服务和144项公共服务,“宜才码”推广至全市,为7万余名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武汉片区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和评价积分制,上线人才注册服务平台。该举措迅速在襄阳、宜昌片区复制推广,2022年武汉、襄阳、宜昌片区新注册入库人才超1万人,同比翻番。
湖北还制定《湖北自贸试验区落实重点工作清单任务(2023—2025年)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武汉片区将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创新中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与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襄阳片区将高质量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国家级智能网联先导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专业试验测试基地等项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专用网络建设。宜昌片区将建设食品加工产业中心,推进粮油大宗农产品加工、食药级碳酸钙原料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