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
原始创新赋能先进制造
国盾量子率先在全球推出小型化可移动的量子卫星地面站;中科离子推进中国自主研发的紧凑型医用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治疗系统;若森智能保障神舟十四号“回家”卫星直播;全色光显“雪屏幕”激光显示亮相冬奥赛场……世界正在看到“合肥高新造”。
合肥高新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科技竞争主体和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奋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5大体系,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培育”全创新链条,以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助力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国电高科天启研发的“合肥高新一号”卫星搭乘中国民营火箭海上成功发射,率先成为我国低轨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的一员;
锐世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脑部专用全数字PET获批上市,率先成为全球商用脑部专用PET;
中科星图在空天信息产业与商业航天发展研讨会上发布“GEOVIS Space 数字太空系列产品”“GEOVIS Earth DataHyper 星图地球超算数据工场”等新产品;
中盛溯源研发的“NCR300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展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试验,这是国内率先获批临床的iPSC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iNK)疗法;
由中加健康研发的MOBINEURO Alita 1.5T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获得医学影像类设备的医疗器械上市许可,也是国内率先获得FDA认证的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
本源量子在我国率先成功研制可保存量子芯片的高真空存储箱,并已投入国内量子芯片生产线使用,其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量子芯片冰箱”……
在合肥高新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每天都在进行,每天都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每周都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月都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2022年,合肥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3万件、占全市四分之一,拥有深科技企业200余家、深科技技术394项、深科技产品584件,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园区。
成果转化力量增强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实施名校名所名企战略,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十百千”研发平台培育,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狠抓源头技术挖掘。承接量子国家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承接源头技术溢出转化64项,成为全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密集布局区。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高新区为共同建设单位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11个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
加快推进以大院大所、领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为代表的创新平台集聚发展,目前已建有各类创新平台20余个,占全市70%、全省近40%;建立创新平台“赛马机制”,正向激励引导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动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冠军企业建设十家“类华为”中央研究院;实施百家企校创新联合体建设工程,推动优势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实施千项揭榜挂帅项目计划,推动研发平台、研发项目、成果专利全覆盖。
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合肥高新区更新迭代科创政策体系,加快科技孵化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基金丛林”,着力开展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狠抓创新要素配置。
2022年,高新区连续出台“创九条”“金九条”等扶持政策,贴近企业需求,围绕平台、人才、转化等核心维度,全方位、立体式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园区基金总规模超2500亿元,基金超过200只,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带头投早投小投科技,推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动能,高新区构建高能级孵化服务体系,提升高质量孵化服务水平,新建孵化载体180万平方米,孵化载体总面积超600万平方米;年度新增7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2家省级孵化载体,国家级孵化品牌占合肥市68%、安徽省40%。同时,高新区紧盯全国“深科技、根科技、黑科技”,归纳形成 “成果栽树六步走”策略,解决“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创办企业的最初一公里”问题。组建科大硅谷高新专班等服务团队,创新项目跟踪管理调度机制,更快效率配置要素资源,推动高端人才和高质量项目落地。
合肥高新区将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培育试点作为塑造新优势的突破口,把建设“科大硅谷”核心区作为支撑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夯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奋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数据来源:合肥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