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谈会”需重实效
几年来,有的地方“恳谈会”效果明显,有的地方虎头蛇尾,区别就在于当地“恳谈会”能否见真章、有实效。
近年来,为了帮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各地普遍举办了“早餐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政商见面会,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打开天窗说亮话,群策群力想办法。相较于到企业实地走访,此类会议所需时间更少、效率更高;相较于企业找有关部门汇报和沟通,此类会议省去了层层汇报和公文流转的繁文缛节,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这种面对面的公开沟通形式,让政府部门能够直接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便于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工作,对于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大有裨益。
然而,网络舆论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一些“恳谈会”形式大于内容,企业反映的问题解决少、时间长、效率不高等。的确,几年下来,有的地方效果明显,有的地方虎头蛇尾,区别就在于当地“恳谈会”能否见真章、有实效。
“恳谈会”如何开好?需从三方面着手。
会前要细谋划多准备。凡事预则立,开会也是如此。“恳谈会”请哪些人,谈什么主题,时间和人员都要提前安排好。比如,关于邀请人员范围,企业拟准备反映的问题涉及哪些部门,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就应到场,否则企业在会上反映的问题没有相关部门对接,就会影响沟通效率。再如,不少企业负责人业务繁忙,即使受邀也未必有时间参加,除了在会上反映情况之外,以文字、视频等渠道反映问题,对于有效沟通也至关重要。有的地方会前通过地方媒体提前公布主题,先行收集整理相关问题,再列出邀请人员名单和会议提纲,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做好充分准备,会议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会中要乐谏言明红线。“恳谈会”最大的作用是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一般而言,企业反映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用工、技改、融资、销路等普遍性问题;一类涉及土地、矿产资源、特许经营权出让、能耗、排放指标分配以及污染防治等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还有一类则是反映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作风问题,以及相关部门间意见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等问题。对此,组织会议的地方及相关部门首先要有乐谏言的雅量,毕竟“恳谈会”不是表彰会,更不是庆功会。同时,对于相关问题要认真加以区分,哪些是亟需解决的影响营商环境或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哪些是因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矛盾而产生的问题。要明确政策和法律法规底线红线,决不能借帮企业解决问题而突破底线红线,那样只会让“恳谈会”变了味。
会后要立台账抓落实。“恳谈会”的“聊”效,不仅要看表态,更要看落实、观行动。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将在会议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逐一建立台账,能现场办理的当场解决,并派出专人跟踪落实;不能现场解决的,及时转交有关部门限期办理。除了落实企业会上反映的事项,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举一反三回头看,梳理哪些是普遍共性问题,哪些是作风问题,哪些是需要调整政策的问题,并分门别类出台相应的举措,让“恳谈会”切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