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退役新能源设施再显“风光”
随着大规模风电机组、光伏设备退役潮到来,大量新型固体废弃物的出现难以避免,如何对其进行可持续、绿色处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为风电、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拉开了一个新兴产业大幕。
过去我们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多集中在装机规模、绿色清洁等方面,对其潜在的环境风险谈论不多。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大量应用,产业加快升级,设备更新换代,新能源设备将批量“谢幕”。机构预测,我国风电产业将在2025年迎来第一批大规模退役潮,退役规模将超过1.2吉瓦;光伏组件则将于2030年进入密集报废期,预计可回收容量高达17.8吉瓦。2040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增长至280吉瓦、250吉瓦。
推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意义重大,有效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避免不规范利用处置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环境风险,是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后一环”。
推动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有利于产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虽然新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绿色电力,但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新能源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工艺流程,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新能源设备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将影响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效果,只有做好循环利用,才能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促进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推动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还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以风电为例,由于当前风机回收综合利用技术成本高、效益低,产业化尚难实现,导致企业采取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置,在资源循环和高效再利用方面发展滞后。预计至2040年,风电行业将累计产生3000万吨废钢、80万吨废铜。同时,难以回收的风机叶片将产生220万吨废弃玻璃纤维,以及近120万吨废弃树脂和胶,若回收不当将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新能源设备资源回收价值极高,产业潜力不小。以光伏为例,光伏组件90%的材料可进行循环再利用,通过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可实现稀有金属、玻璃、铝材以及半导体等物质的循环使用。其中,晶硅电池电极制备需要消耗银、铜、硅等材料,这些材料在其他尖端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预计2040年,报废光伏组件中累计可回收利用的玻璃高达近1400万吨,其他材料也分别达数十万吨及数百万吨不等,累计可回收价值超千亿元。作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减污降碳的领域,新能源设备回收产业将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
当前,发达国家都将新能源设备回收处理列为核心关注问题之一,开展回收试验和示范。我国部分发电企业、设备生产企业、回收利用企业也在积极探索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技术和应用场景,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相关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退役设备处置责任不明确,专业化回收利用企业较少、商业模式不成熟,存在简单焚烧和填埋废弃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等现象,部分技术的效率和发展有待革新,相关政策尚需完善。
接下来,应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设备类型、退役情况等因素,聚焦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积极构建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体系。政策层面,应推出支持性税收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完善风电、光伏回收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鼓励支持回收技术跨区域合作和技术交流等。市场层面,应推动实施绿色供应链,促进上下游合作探索新商业模式,加强跨领域合作,推动技术产学研转化,并将更多社会资本引入回收市场。
风电、光伏等绿色低碳的新能源设施,如果在设施退役环节处理不当,变成威胁生态环境的固废垃圾,绿色发展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如今,我们已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国,迈出了第一步,还要进一步补齐新能源产业链循环发展关键一环,让绿色底色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