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方向

叶振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推动产业全球布局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要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盘”。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点方向,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重要且必要。

把握趋势性变化

我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规模优势,产业体系完备,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能力,部分装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产业“大集中、小分散、结网络”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少数几个基础好、配套完善、接近国际市场的地区,同时也广泛分布在各级大中小城市,布局正在从沿海向内陆城市转移扩散,并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相互联系和跨区域互动,逐渐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及重要交通通道为依托的“组团延伸—带状扩展—网络联结”的格局。

总体上看,我国现有基础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也呈现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趋势性变化。

制造业出现国内国际“双转移”趋势。受要素成本上升、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性制造业出现了自东向西转移和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趋势,钢铁、石化等行业大型生产基地沿海布局趋势明显。同时,制造业“走出去”的态势也日益凸显,推动我国制造业布局从国内向国际拓展,产业链配套日趋国际化、复杂化。

产业集聚优势日益显著。传统产业集群正转向追求质量高、性价比高的发展阶段,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推动传统产业集群通过嫁接新技术、开辟电商销售渠道、瞄准差异化细分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等途径加快转型升级。一些地方把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平台载体为牵引带动一批关联企业协同集聚。同时,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协作的主要载体,也正在经历业态更新、产城融合、集约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

技术进步与现代交通方式改变传统布局。随着发达的高速铁路网建成、县县通高速逐步推进以及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我国产业布局范围更大、伸缩性更强,以往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也能够获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步入快速工业化进程。同时,技术进步与现代交通方式变革的叠加效应正在改变制造业传统布局模式和组织方式。数字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和迭代创新,广泛应用到传统制造业领域,增加了产业布局的灵活性、复杂性和集约性,正在孕育数字生产力布局新形态。

找准发力关键点

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面临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和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地区之间在资源投入、利益协调分配等方面尚未形成凝聚共识、便于操作、稳定高效的路径,各地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贸摩擦、地缘冲突等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断链”“缺链”风险上升。此外,产业布局绿色化、集约化转型也存在难点。中西部地区应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园区应如何改变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状况,这些难题都需要有效解决。对此,要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同时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从多个层面入手找准着力点,切实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一是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引导要素配置的“信号”,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有利于引导要素优化配置。需继续完善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水、电、气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让市场能较好调节要素价格,降低要素配置成本,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积极探索产业布局的市场化机制。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产业布局的主要空间载体。从产业园区入手推动产业布局方面的市场化探索,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应地方发展实践的需要。要从市场化途径探索产业布局方面的机制创新,促进各类形式的跨区域产业合作,有效遏制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强化园区整合,有效推动不同园区实现政策、空间、利益共享,逐渐改变不同园区重复布局、恶性竞争的状况,进而形成错位竞争、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要深化园区合作,可考虑共同出资设立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进而推动产业园区共建共享,通过市场化机制确保共建园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三是构建点线面高效组合的大国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从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看,依托横向经济带和城市群、都市圈等重点区域,推进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关键举措。要着力构建纵横结合、多点支撑的制造业布局体系,推动制造业面向国内需求和实现更多国内配套,形成更有韧性、更为安全的产业体系;着力解决产业不合理分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规划建设纵深拓展、产业梯度转移、横向多层次合作的经济带,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更大回旋余地,又要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的开放型区域产业体系,打破行政分割,深化产业对接协作,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各城市相对封闭的产业体系加速融合。

四是提升全球战略布局能力。从能力建设出发,着力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组织严密、富有竞争力的大国产业优势。我国产业集群数量众多、发展层次差异较大,宜采取分类支持策略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工艺技术成熟的传统产业集群,可引导其向创新型集群转型升级;对于技术积累能力较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市场支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要创造条件,改善创新环境,将其培育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总的来看,需在不同行业培育一批优秀的世界一流企业,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更有力掌握市场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创新主导权。

此外,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和可能情况,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出发,继续完善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

2023-08-02 叶振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8430.html 1 <p> 明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方向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