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跨越

本报调研组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石山洋生态观光区。 李民雄摄

福建省宁德市城区一隅。(资料图片)

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曾经是“老、少、边、岛、贫”,经济总量排全省老末,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宁德,如今是我国东南沿海正在崛起的新兴港口城市。2022年,宁德地区生产总值3554.6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连续4年居福建省首位,经济总量跻身百强城市。今年上半年,宁德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省第一。

从落后到领跑,到全省的新增长极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的典范,30多年间,宁德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蜕变。

产业跃升——

多抱几个“金娃娃”

曾几何时,受制于交通瓶颈等多重制约因素,宁德发展底子薄、产业基础弱。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习近平同志2010年9月在福建宁德调研时提出殷切希望,2020年对宁德提出更高要求,“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牢记总书记嘱托,宁德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做文章。如今的宁德,不仅抱上了多个成色十足的“金娃娃”,而且围绕“金娃娃”做起了大文章。

2022年,宁德入选全国首批12个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列入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名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宁德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有3个特点: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集群协同高效。

——链条如何“无中生有”?强化龙头企业带动

“充电一次只需要几分钟!”相比不少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出租车司机吴志华相当淡定。这底气,来自宁德时代智能换电站技术。

6月2日,记者搭乘出租车进入智能换电站,吴师傅用手机在APP上操作一键换电,界面显示更换电池实时进度。3分钟后,智能换电站语音播报响起:“换电完成,请驶离!”

换电业务,是宁德时代继动力电池、储能业务之后拓展的新板块。

说起宁德,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这家2011年才成立的企业,仅用6年时间便成为动力电池领域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7%,宁德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只有持续奔跑,才能持续领先。”在宁德时代采访期间,记者多次听到这句话。凭借雄厚的实力,宁德时代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榜单。

在宁德,具有在全球领跑实力的企业不止一家。青拓集团是目前全球不锈钢规模最大、品种最为齐全的企业;中铜东南铜业公司拥有世界单系统规模最大的铜冶炼生产线;新能源科技公司在电芯、封装和系统整合等技术方面独树一帜……

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落户宁德,的确与董事长曾毓群对家乡的浓厚情怀有关,但所有能把握住的机会,都源于充分的准备。宁德引进龙头企业,有着严密的顶层设计和逻辑思考。

“我们注重两个统筹:一是招商政策全市域统筹,重点项目由市里带着县里统一谈判、统一行动,市县共担投入、共享利益;二是产业布局全市域统筹,推进关键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就近配套。”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告诉记者。

——竞争如何脱颖而出?突出先进技术引领

18天建成2000套公寓大楼,你信吗?

利用青拓集团的不锈钢产品,从开建到封顶仅用时18天,长沙建成2000套共7.3万平方米不锈钢公寓大楼,刷新了中国基建新纪录。

速度与激情的背后,离不开先进技术作支撑。

“不掌握核心技术,就难以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更不可能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说起核心技术的研发,宁德多家企业都有切肤之痛。

大屏幕电视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在液晶屏幕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窑炉所需耐火砖的原材料电熔氧化锆纯度较低,窑炉在烧制液晶玻璃时易出现气泡,影响面板尺寸。位于宁德寿宁县的三祥新材料公司经过技术研发,提升了电熔氧化锆纯度,减少气泡的产生,液晶屏幕才能越做越大。

为此,全球玻璃行业领先企业——日本旭硝子公司专门给三祥新材料公司颁发优秀供应商奖,其负责人惊叹:“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三祥公司!”

近年来,科技创新在宁德企业蔚然成风。创新不仅拓展了应用场景,也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5月9日,在宁德文达公司去毛刺车间,机器人正来回张臂有序工作。公司副总经理肖传周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端板环节,该车间使用50台机器臂同时生产,可代替700名工人,一天生产4万件成品。

“5个10倍增长”反映出宁德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7.8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7.01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2家增长到2022年的227家;研发平台数量从2012年的16家增长到2022年的167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不到5%增长到2022年的54.2%;人才经费10年间实现10倍速度增长。

——产业如何既大又强?打造产业集群效应

记者走进青拓集团热轧车间,一条条现代化智能生产线映入眼帘,数十吨重的不锈钢板坯被碾压成2毫米厚的钢卷,仅需2分钟。

企业的高效运转,离不开集聚效应。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何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宁德的做法是,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先绘制“产业地图”,列出产业链重点环节项目清单,编制招商目录指南,然后开展专项行动,点对点上门招商。

“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的强大竞争力和牵引力,构建起宁德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模式,目前宁德产业已形成‘产销一体、互为市场’的格局。”宁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艺淋说。

位于宁德市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区的青山钢管公司,一小时便能实现原材料到达。“园区内供应链企业统一布局,上下游企业集中,天然气管道等设施充分利用,土地集约使用,这样的园区成本优势不言而喻。”盟信集团董事长孙朝晖表示。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企业呈现“抱团式”入驻态势。

在宁德,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不锈钢原材料红土矿中的镍、钴是锂电池的重要材料,铜产品又是汽车和锂电池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近年来宁德先后集聚200多个产业链项目,从2012年以电机电器、食品、新能源、船舶修造等重点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发展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缪明华表示。

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产业兴旺,是宁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乡村蝶变——

山歌越唱越动听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宁德的真实写照。由于缺乏大块平坦土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当地面临不少困难。

如何打破瓶颈制约,形成发展优势?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为宁德农民增收致富指明方向。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时,勉励闽东人民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多年来,宁德牢记嘱托,发挥闽东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以城带乡、文化赋能、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路。

——做能让百姓富起来的产业

地处宁德市东北部的福鼎山海相连。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全市60多万人口中涉茶人员达38万。

然而,就在上世纪80年代,福鼎还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人谋生的手段大多是外出打工或经商。

白茶在福鼎的崛起,就是近20年间的事。

“以前福鼎人也试过大棚蔬菜、葡萄等种植项目。但因地处沿海,易受台风影响,台风一来,农民的全部血汗就付诸东流。”福鼎市茶产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梅生说。

茶叶在福鼎种植历史悠久,且茶叶的种植抗力性高,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小。经过反复尝试,将茶叶作为主要农作物发展,逐渐成为共识。

绿茶市场饱和,花茶和红茶竞争激烈,福鼎茶叶要打响知名度,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全国生产白茶的地方不多,白茶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就在福鼎,这坚定了福鼎对发展白茶的信心。

5月7日,在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的白茶精制自动化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一条生产线整合了茶叶红外色选机、自动匀堆机、机器人装箱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一片小小的茶叶要经过筛分、风选、色选、静电除杂、人工拣剔、匀堆等六道精制工序,层层拣剔才算合格。

进入新世纪后,福鼎白茶逐渐受到认可,白茶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去年底,福鼎市纳税100万元以上的茶企达16家。“福鼎白茶是真正能让老百姓富起来的产业。”蔡梅生说。

多年来,宁德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林竹花卉、畜牧、水产和乡村旅游业等‘8+1’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了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等区域公共品牌。2022年,‘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达2150亿元。”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夏睿表示。

——金融创新破解资金难题

菌菇架七八层高,菌棒整齐排列,银耳如花朵般绽放……调研期间,正值银耳生产旺季,在古田县大桥镇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食用菌长势喜人。

古田县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然而种植食用菌存在较高风险。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生产菌棒坏死率高。

为了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去年以来,古田县加强食用菌数字大脑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银耳种植保险等服务,提升菇农应对风险的能力和韧性。

“从种植食用菌开始,每一个环节菇农都是通过赊购完成的,直到食用菌销售出去后,菇农才有资金偿还账款。一旦菇价出现波动或销路受阻,就容易形成‘三角债’。现在菇农可在平台直接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菇农订单评估金额,实现了专款专用。”古田食用菌数字大脑负责人林建明表示。

古田农信社理事长王建珍告诉记者,为破解资金难题,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和扩展民富中心平台建设,搭载综合信息、担保增信、地方产业扶持、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普惠推广等服务措施。

截至去年12月底,通过民富中心平台,合作银行已发放农户贷款4761户,累计贷款额12.19亿元,民富中心已成为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扇窗口。

——给予试错机会引进乡村能人

绿树丛中掩映着古朴别致的老宅,蝴蝶围绕着花丛翩翩起舞,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游弋着一群群金色的鲤鱼……来到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仿佛走入了世外桃源。

然而就在2017年5月之前,龙潭村一度“人去村空”,120多栋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年久失修,全村不足200人留守。

让村庄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是文化创意。

屏南县地处深山,大山曾是世世代代屏南人无法逾越的层峦叠嶂。却也因此,屏南幸运地保存下一批古韵绵长、景观独特的原始古村落。

经过多番论证,屏南县政府决定以文创为切入点,引进文创专家团队,借助“外脑”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名叫林正碌的“不速之客”,提出要在屏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古村。时任屏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峥嵘当即表示:“那就试一试!”

2017年,龙潭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启动,搭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平台,推动培育咖啡屋、酒吧、民宿、画室等新业态。沉寂多年的村庄重新变得生机盎然,不只吸引了几百名老村民回流,还招来131位喜欢乡村生活的“新村民”。“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掀起了文创浪潮,成功将龙潭从‘空心村’变为‘聚宝盆’。”熙岭乡乡长杨林说。

从“破木屋”到“黄金屋”,龙潭村的蝶变是宁德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德多地持续激发乡村创造力,以“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和区域,解决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碧波掘金——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宁德拥有1046公里海岸线,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大小港湾29个。“无论是山区经济的振兴抑或是沿海经济的发展,都是闽东经济上新台阶的重要一翼”。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宁德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拯救濒危大黄鱼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

但是,上世纪70年代,因为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七五”至“九五”,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刘家富所在的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大黄鱼人工批量繁育和快速养殖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养殖。

“一度濒危的大黄鱼,现已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海水鱼,成为本地渔民靠海吃海的支柱产业。”在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四级调研员黄少元看来,这样的逆袭,就是从“种苗”开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渔业种苗是海水养殖的“芯片”。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条件,宁德人围绕小鱼苗做起了大文章。

一头,向内聚力。12家市级以上原良种场、2家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场加快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落户宁德,为水产原良种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一头,向外借力。打破科研院所和企业界限,加强水产种业产学研合作,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落地,“富发1号”“宁芯1号”“宁芯2号”新品种选育完成,水产种业不断创新。

5月9日,在宁德三都澳东冲口海域,1000万尾、长约3.5厘米的大黄鱼鱼苗投放养殖渔排,长成上市预计带来2000万元收入。

——清海,清出百亿大产业

海上养殖快速发展,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却也引发了无度无序无质养殖问题。

“过去海上养殖业盲目扩张,养殖方式传统粗放导致大量海漂垃圾长期堆积,水质问题、白色垃圾问题都非常突出。”梁伟新在谈到“清海行动”前的状况时说,2018年省委、省政府下了军令状,要求两年时间彻底解决海上转型升级。

宁德“清海行动”就此展开,市委、市政府三记重拳,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

一拳“全面清”,清出新面貌。立足海域环境容量,严格划定可养区、禁养区和限养区,解决哪里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等问题。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口、贝藻类养殖设施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6.5万吨。

二拳“规范养”,养出新秩序。打破村前海域“谁占有谁使用”的旧有格局,统筹沿海县、乡、村,推进条件成熟、符合用海规划的海域使用权和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推行养殖网箱“小改大”,优化养殖布局。探索养殖网箱“内转外”,深远海养殖平台“宁德1号”建成下水。

三拳“长效管”,管出新气象。建立科学、实用的长效化海域管理机制,形成违规养殖“露头就打、下水即清”的高压态势。通过网格化管理划分县、乡、村三级海上养殖管理责任区218个,夯实责任。

说起“清海行动”,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志国回忆:“仅蕉城区就组织了3次千人专项行动,最多的一次一餐就吃了1400多份盒饭。”

“清海”工作“宁德模式”被列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其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典型经验复制推广。

海清了,水净了,水质变得更好了。“如今的大黄鱼个个条形美,肉质可与野生大黄鱼媲美。”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建造了84口24米见方、12米深的大网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后的单个网箱产量比以前提高了40倍,收购价格从每斤15元提高到25元。

2022年,宁德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行销全国各地以及28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带动从业人员30万人。

——挖潜,蓝海变成金海

除了水产养殖,宁德浅海滩涂资源广阔,可养殖面积达950万亩,也是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空间资源。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期间就提出,“念海经”除继续抓海洋捕捞外,滩涂养殖也要挖潜力。

5月正值海带成熟季,在霞浦县三沙镇海域,映入眼帘的滩涂上,万余支竹竿林立,载满海带的船只穿梭其间,在光影下浑然一体。

“滩涂里捞不出鱼,却是养殖紫菜和海带的良田。”霞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妃说,霞浦是全省滩涂面积最大的沿海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1个靠海,渔业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4%。海带和紫菜的种植加工是全县经济支柱,也是富民产业。

宁德海洋渔业发展风生水起,拥有大黄鱼、海参、鲍鱼、海带、紫菜等多个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202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07.3万吨,渔业产值332.4亿元,带动从业人员60万人。

“五一”长假已过,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仍然热度不减,游客往来如织。

“如今全县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 国家一级摄影师、霞浦县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郑德雄表示,霞浦走进公众视野,是通过照相机镜头传遍大江南北的“滩涂摄影”。摄影与旅游“跨界”组合,大大增强了霞浦滩涂的辨识度。

依托生态与山海资源,霞浦县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北岐、东壁等11个摄影点建设,连续举办8届“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国际摄影大赛。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拾间海”“壹栖壹宿”“左邻右舍”……400多家民宿见证了这个沿海大县的蝶变。

“念好‘山海经’,用好海的优势和资源,就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霞浦县三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凌骅说,2022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其中民宿产业直接带动近2万人就业。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失衡,加快港口基建开发,宁德海洋开发按下快进键。

绿色转型——

以生态高颜值促经济高素质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对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22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通报表扬,宁德市榜上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态优等生”,也曾眼前堆乱石、水面漂垃圾、山洪毁田地……生态环境问题一度成为宁德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抬头见荒山,吃穿奔波忙;年关口袋紧,父母焦心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流传的顺口溜简单直接地描写了当时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生态退化、贫穷落后的真实面貌。

1983年,时任后洋村大队会计的黄振芳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带领全家开垦荒山、贷款造林,并在短短3年时间里将林场面积从50亩发展到1207亩。

1988年7月7日至1989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3次深入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称赞黄振芳“绿了荒山白了头,为闽东绿化做了突出贡献”,并亲手种下3棵杉树。

“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习近平同志跑遍下辖九个县市,充分了解当地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状况后,对宁德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性指导。

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介绍,现在后洋村林地面积已有7300多亩,几乎家家都有林场,每一块地都是绿的。

绿色理念彻底改变了周宁面貌。5月10日9时34分,记者在后洋村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大屏上观察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数量为16023个,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大于2000个即为非常清新的标准。今年3月16日,周宁县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与后洋村问题类似的还有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由于贫穷,村民上山砍柴烧火、卖树换钱,生产生活的基础都是山上的木材,种再多的树都会变成“光头山”。

“现在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81%,特困乡村成了网红打卡地。”下党村村民王光朝告诉记者,他60多岁再创业也吃上了旅游饭,开了一间“幸福茶馆”,一年纯收入好几万元。

——抚平生态疮疤,向绿色出发

溪水潺潺变红水流淌,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寿宁县托溪乡曾是“寿宁红”石板材的主产地,这里陆续开办了30家石材加工企业。但因多数工厂临溪而建,生产废水随意排入溪中,鹤溪流域被染成了红色,群众戏称“红河谷”。

野蛮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托溪乡连续10多年被宁德市环保局列为环保单列乡镇。

针对突出问题,宁德大力推进石材生产企业污染整治工作,投入近20亿元,全市关停退出重点生态区域环保不达标的石材加工企业671家。一部分关停退出,一部分转型升级。针对石材加工的特殊需求,引进工业污水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标准化产业园等,开拓了传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解决了污染源问题,“红河谷”不见了,鹤溪又清澈了,生态疮疤得以慢慢抚平。托溪依托鹤溪再升级,变成了生态优美的“云水小镇”。

宁德在石材加工污染和矿山生态破坏方面的整改成效,被中央督察办作为正面典型在全国宣传推广。

宁德还开展了水电站专项清理整治,原有690座小水电站退出(合并)236座、长期停运3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关闭18家“地条钢”企业、化解407万吨钢铁产能;促进滩涂湿地生态改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总面积增加至138.5公顷;打响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5个月时间完成7.56万亩清除任务。

将单纯的环保整治扩展到城市规划各个重要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还自然以自在,给生命以生机。

现在的宁德,森林覆盖率达69.9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9%,重点流域国考断面、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25位,居沿海设区市首位。

——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向往的生活

“一个木桶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样简易的设施,就是以前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在福安市甘棠镇观里村也是如此。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福安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至2019年期间完成了439个村改水和73231户改厕。

“通过改造全村三格化粪池,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再也不会出现垃圾臭水气味熏人的情况。”观里村党支部书记黄志明开心地说道。

从又脏又乱到又美又好,在小小的观里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黄志明介绍,村子进行了一系列改水改厕、扩村道增照明等基础设施升级,还按照统一规划建设新村、改造老房、修缮古民居和革命旧址。

现今,观里村100多幢别墅式住宅联排亮相,290多栋房屋焕新登场,30多座古民居和4处革命旧址重现风采,村史记忆馆、农村幸福院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村里投资50多万元修建的古树群小公园,更是村民的娱乐好场所。

古树、古居,新房、新设施,构成了别样的观里美景。观里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正成为重要增收来源。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6500多元,村集体收入超51万元。

2019年以来,宁德市围绕“绿盈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认定绿盈乡村1805个,占比达84.46%。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宁德交出了优异的绿色答卷,全市林地保有量98.3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5968万立方米,成为我国大陆沿海最绿的城市,并上榜中国绿都。

精神传承——

滴水穿石闽东人

“闽东是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闽东有一批兢兢业业的干部,有可爱可敬的人民。我对闽东的发展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这是在宁德工作了1年零11个月的习近平同志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幸福写在脸上的连家船民

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的渔民广场上,陈列着一艘颇有年代感的渔船,这曾是连家船民祖孙三代唯一的栖息之所。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委副书记任上倾力推动实施“造福工程”,下岐村2310名渔民被安置上岸。57岁的江成财就是其中之一。

30年漂泊海上,江成财皮肤晒得黝黑,村民们都亲切地唤他“黑哥”。“8岁前没穿过裤子,一家6口人吃喝拉撒睡都在14平方米的渔船上,靠捕捞小鱼虾勉强维生。”黑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改变了我们连家船民的命运。”回想当初上岸的情景,这位淳朴的闽东汉子兴奋不已。政府给他们做培训、教识字、教干活,黑哥说养海蛏、打基桩,什么都干过,如今他搞捕捞和养殖,还带着一支60多人的建筑队。

富起来的黑哥,义务当起了下岐村村委,就负责讲故事,讲他们船民致富的故事。沧桑阅尽,那张黝黑的脸庞上是满满的幸福。

——“公”字刻在心里的村支书

柏洋村地处福鼎市硖门畲族乡西北部,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正是在这个时候,在外闯荡多年的王周齐,看到家乡的困窘,毅然放下手头的生意,回到柏洋村干起了村支书,一干就是27年。

有了支部领航的柏洋村,先后抓住温福铁路开工、宁德核电项目落地等重大机遇,招商引资、创办实体。宁德核电项目落地,柏洋村规划建设了500亩工业小区,引进8家企业落户,13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转岗就业,100多户村民入股企业分红,还有很多农户围绕园区发展服务业。

王周齐回忆起建核电承包商营地的艰难,“当时钱不够,我就申请个人贷款,为这,60岁了还和老伴去补办了结婚证,贷出来300万元”。

如今的柏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超1000万元,村里每年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奖励升学、扶危助困。柏洋村成了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柏洋村有一套农村基层党建‘五心’工作法,其中一条就是办事有公心。”硖门畲族乡党委书记杨世凌说,“有公心才能赢民心,老王书记做到了。”

——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干部队伍

结束上汽宁德采访时,记者问企业发展有什么困难,上汽乘用车福建分公司党委副书记赵荣华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困难找政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说出了宁德企业的安全感和底气。

“我们是给企业当保姆。”梁伟新说。对龙头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招商政策、一批重点跟踪项目。对中小微企业,走千企访万户促发展,建立问题开单、交办、反馈的闭环机制。“实行全链条产业招商、全过程企业服务、全方位政策扶持。”

除了专班服务,还有司法服务,法官驻企,保护产权,为企业营造安心发展环境;还有政务服务,政企“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宁德注重将城市优质资源导入农村,市县领导挂钩乡村振兴重点村,实施“一书记三大员”制度,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2500多名干部奔赴乡村一线,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指出,贫困地区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四下基层”制度就是总书记当年在宁德倡导实施的,是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连接起来、实施党的群众路线的宁德版本,被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和传承。

中铜17个月点火试车;上汽宁德基地14个月首台车下线;福鼎锂电基地7天完成2064亩用地报批,66天完成8000多亩征地工作,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宁德速度不断被刷新。偶然的事情从未偶然过。面临挑战,宁德党员干部行动至上、迎难而上,才创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宁德速度的背后是宁德温度、宁德力度。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滴水穿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精神的总结。善良质朴、自强不息的百姓,怀揣一腔家乡情怀的企业家、带头人,顽强拼搏、一心为公的党员干部,他们用一辈子的坚持、一代代的坚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了“先飞”的梦想,创造了“穿石”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9月《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讲道,“毫无疑问,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海阔天空里,目前很贫困的闽东确是一只‘弱鸟’”,但是,“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如今,闽东这只“弱鸟”真的丰满了羽翼、实现了凤凰涅槃。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亲自为我们领航指向、谋定方位。”回望30年,宁德人无比自豪地说。宁德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新时代新征程,奋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多重叠加机遇,集中突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发展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山海并进,携手共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已拉开序幕。

(调研组成员:徐向梅 薛志伟 朱文娟 谢 慧 郭存举 刘春沐阳)

2023-07-24 本报调研组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7898.html 1 <p> 宁德跨越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