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大山深处听乐声

熊海峰

从重庆驱车向南走包茂高速,山高谷深、云雾苍茫,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经过一座又一座高架桥,当迎面看到一座岩石小山,山上竖立着一把巨大吉他雕塑的时候,正安就到了。

地处黔北渝南的正安县,是一座位于大娄山深处的偏僻小城。如今,这里成为全球产销规模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吉他生产基地。

由于工作关系,常往返于这座小城。繁忙工作之余,最喜欢去吉他广场走走,到吉他风情街逛逛,在路边的小酒馆坐下,听一听当地民谣歌手或柔美或高亢的歌声。在这个过程中,对正安吉他产业发展脉络和内在机理慢慢有了更深认识。

改革开放后,走出大山、去沿海务工挣钱,是当时渴望改变命运的正安人最好的出路。

1987年,正安县组织300名女青年南下广东务工,有组织、成规模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在此后的20多年里,正安每年外出的务工人员多达20万人,劳务收入成为家庭收入和县域经济的支柱。2005年,正安县外出务工人员汇回资金达4.5亿元,而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才0.77亿元。

但一年年过去,以人的异地流动为载体的劳务经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正安贫困落后的状况,反而引发了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正安意识到,传统的劳务输出模式必须改一改了。正安山高谷深、耕地极少,农业一直不发达;不靠近市场,不靠近原料,不靠近城市,发展工业难上加难;服务业规模更小得可怜。那本地的工作岗位从何而来呢?

201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正安而言,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政策利好。

政策如何落地?谁有兴趣来这山旮旯里投资兴业?县领导带队先后10多次到沿海地区招商,拜访了上百家企业,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2013年。在一次招商中,当地了解到,正安有数万人在广东等地从事吉他制作。多好的产业资源啊,能不能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呢?深入走访和研究论证之后,正安县提出了“雁归兴正”发展战略,实施了一场“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产业调整。

2013年6月,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5辆大巴车从广东回到正安,领头人叫郑传玖。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创立了正安第一家吉他企业——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并实现了当年投产。

一花引得百花开。2014年,神曲公司的合作伙伴相继落户,通过打好“乡情牌”和以商招商,正安的吉他企业越聚越多。像郑传玖一样的返乡正安人,将吉他产业带回了正安,将希望留在了正安。长期以来的劳务输出大县,终于迎来了产业在这里落地生长的时代。

2015年获“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称号,2021年荣获“中国吉他之都”美誉。截至去年年底,正安的吉他文化产业园标准厂房面积达8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26家,与全球六大吉他品牌建立了合作,培育出了50余个自主品牌,年产吉他600余万把,全产业链营收达40多亿元。

对正安而言,吉他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经济。

正安吉他70%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4年出口总额均超过1亿美元,占到遵义市出口额的三分之一,美国、德国、西班牙、巴西等知名吉他演奏家频频前来考察与交流,著名吉他艺术家约翰内斯·莫勒成为“正安吉他”的国际形象大使,每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正安。

吉他产业直接解决就业9000余人,辐射带动就业近2万人;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正安的城镇化进程,城区面积扩大了23平方公里,居民增加了41800余人。

吉他消费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正安提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工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翼,多维度、多层次扩大吉他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出台了,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吉他与文化、旅游、教育、农产品销售、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溢出效益。吉他文化广场、吉他风情街等场所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外来游客的打卡点。当地组建起吉他文化推广中心,已培训吉他弹唱6万人,更多正安人爱上了吉他、弹起了吉他。

听,大娄山深处传来乐声,这是小城创造的产业奇迹。

2023-07-01 熊海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6709.html 1 <p> 大山深处听乐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