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卓玛创业记

石 晶

只要人心实、尘土变成金,互助的土族“花儿”这样唱。一个“实”字代表的是踏实、执着、真诚……

生活在山沟里,在苦日子里熬够了,生长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姑娘李卓玛永山(下称“卓玛”)从小想的就是如何挣钱过上好日子,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16岁初中毕业后她就跟着同乡到新疆摘棉花,在餐饮店里当服务员,工地上打零工……说起干过的活计,卓玛意味深长。

“真是穷怕了,什么苦我都能吃,一心想着能改变命运。”卓玛跟同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的赵国寿结婚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劳作而已,生活并没有因成家而改变多少。

青海处于高原地区天气寒冷,普遍供暖季至少半年,像魏家堡这样的浅山地区烧火炉取暖至少得半年以上。庄稼一年收一茬,旱地多水地少,村民基本靠天吃饭。地里收成不好,魏家堡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距离省会西宁40多公里,人们早出晚归,做小买卖,到建筑工地打工,或者干外墙粉刷等活计。

两个儿女相继出生,为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生活捉襟见肘。卓玛两口子加入进城务工队伍,起早贪黑,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做外墙粉刷工作,手里的滚子和掌心的老茧在不停地互相消磨。

人勤快,脑子活,吃苦受累如家常便饭,夫妻俩从粉刷工干到了包工头。

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了,青海全省1622个贫困村,魏家堡村是其中之一。全村506户,96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人口近20%。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尝试着在山上养过猪、牛、鸡,钱没少花、力没少出,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18年4月,魏家堡村迎来了第二批驻村干部孙玉宝和队员马玉东。村民的日子还是跟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两位省城来的干部东家进西家出忙着了解民情,村民们茶余饭后也多了一个话题,这次扶贫怎么扶?是给钱给东西还是帮助盖房子?

这一次,魏家堡村决定调整思路,培养致富带头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卓玛听说驻村工作队在全村范围内挑选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过后几天,她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晚上睡觉还在琢磨: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在乡村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吗?尽管自己在外做工程收入不错,可总感觉不长久,也不甘心一辈子就做小工程。

她找到村委会,提出自己要当致富带头人。孙玉宝让她别冲动,多想想,做产业太难了,致富带头人得做到这几点:一要有公心,让利给老百姓;二要有基础,拿出真金白银;三要坚持到底;四要紧跟政策趋势,听党和政府的话。听到这些,卓玛心里石头落下了:这不就是自己的想法吗?

2018年,卓玛辞去外墙保温负责人的工作,毅然回乡。

“农村最缺的就是人才,她身上具备创业的特质,干练、勤劳、善良、坚韧、自信、有想法。”孙玉宝说。

“说实话,我做梦都想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大山沟,到城市生活,眼看着辛辛苦苦挣点钱了,哪天在西宁买个房子就能过上梦想的城里人生活了,结果头皮一热回村里,更没想到的是去养驴。”卓玛捂着嘴仰头大笑。

她说,即便选错了,大不了再出去打工,继续当粉刷匠。

俗语说得好:“一样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由内打破是生命。”

意志被磨炼,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卓玛在家排行老五,小时候母亲将家里的蚕豆炒熟,天不亮就用蛇皮袋背到省城西宁去换城里人不穿的旧衣服,往返一星期,换回来的衣服给姊妹们穿,大的穿过留给小的穿。

“小时候穷怕了,现在就想带领大伙儿多挣点钱。”卓玛开车去山上黑驴养殖场,双手袖子一撸,油门一轰,倒车就走,开车跟说话办事一样利索,如快刀切萝卜般干脆。

在总结村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卓玛通过驻村干部到甘肃实地考察,确定养殖德州黑驴。她承包了村里人因外出务工而撂荒的2000多亩山地,种植饲草,并成立了互助县业盛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从魏家堡山顶往下看,一个个山包上的梯田像被钝刀削过皮的苹果一样,一圈圈从山脚绕到山头,因为缺水,卓玛在旱地里种上燕麦和紫花苜蓿作为驴饲料。山坳里,支离破碎的沟沟坎坎没有多少平整的土地,山腰平整一点的地方就是卓玛的养殖场。从买回第一批50头德州黑驴开始,驴场已经发展到300多头的规模。

养殖黑驴还有一个原因,哈拉直沟乡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会举办驴肉节。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十里八乡的食客慕名而来,经营者现场宰杀,用不了多久,生的熟的驴肉都销售一空。

有消费习惯,市场培育不是问题。但驴肉节毕竟是短时的,还得找到长久的销售渠道,卓玛的“醉香宝驴”餐厅应运而生。2021年,她在哈拉直沟乡开了第一家以驴肉为主的餐厅;2022年,她的第2家“醉香宝驴”餐饮店在西宁开业。

“餐饮吸引客流;驴奶供应西宁订单客户,一斤驴奶100元,每天能收入2万元左右;阿胶因为纯正驴皮熬制,有多少就能卖多少。”卓玛这样算了一笔账。

在阿胶熬制车间里,村民严积花和工友在准备熬制阿胶的辅料,一咬一合剪着新疆和田大枣,香味四溢,严积花笑着说:“我16岁就认识卓玛,她太能干了,干啥都能得第一,本事大得很呐。”

卓玛对此并不满足,“一条腿不行,两条腿才能迈大步”。她看到互助县种植药材的规模大,因加工销售渠道限制,当地群众只能卖原料,就在2019年跟人合伙建起当归药材加工厂,村集体拿出3亩多土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因为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药材品质好,销往广东、安徽、广西、海南等地,这家加工厂如今已是青海省当归切片加工能力最大的工厂。

目前,卓玛的养殖场、药材加工车间、餐厅等常年固定员工有30多人,规模在青海村一级企业里相当可观。

“这几年,人工工资就付了1000多万元,有多少临时工根本算不过来,本村村民在同等工资的基础上每天另加10元补助。”卓玛说,她要把养殖场做大规模。

忙于创业的卓玛对家人始终抱有亏欠,女儿见不到她,在门口的拖鞋上给妈妈留纸条,“妈妈如果你回来,记得抱我”。赵国寿说起妻子卓玛,“我这个媳妇,就是个犟驴,要干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驴蹄声哒哒,以黑驴养殖场为起点,卓玛的当归药材加工厂、农家乐、餐饮都步入正轨,为魏家堡村后续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驴肉、驴奶、阿胶这几款产品在市场上紧俏得很。”卓玛盯着大城市大市场,“醉香宝驴”驴肉和精包装当归从魏家堡的山沟走出,来到西宁的超市里。

人才回乡,产品出村。“目前看,魏家堡的产业发展在当年1622个贫困村里走在了前头,选她做致富带头人没错。”马玉东说。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2021年,魏家堡获得650万元的乡村振兴资金。按照惯例,这部分钱通常被投入村固定资产进行建设,可村里反复研究开会讨论,依然认为村里不缺啥,不如拿出一部分投入卓玛的企业作为周转资金,一部分钱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几个回合,村委会讨论的结果是:拿出一部分资金助力卓玛药材加工厂的标准化建设;另一部分钱由村集体在集体林地里投建一座哒哒驴野外实训基地,引进专业团队经营管理,主打耕种体验、亲子教育、野外拓展,吸引城里人带着孩子到乡下来玩。

2022年年底,魏家堡村沸腾了,投资卓玛的公司后,村集体第一次拿到20万元分红。青海高原很多村的村集体都不曾这样宽裕过,一时有钱了,不知道怎么花。

生产生活、人情世故,千百年来,村庄有一套行事准则和思维方式。过去,关起门来各过自家日子。眼看卓玛企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有收入了,村民们也嘀咕:“企业和村集体有收入了,跟咱村民有多大关系?”

在村委会值班室里,村党支部书记莫程山说:“村民的钱,不敢花,怕花不好没法向大伙儿交代,钱都在账上存着呢。”

暂时不给村民撒胡椒面式的分红,村委会想着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除了投资卓玛的公司,村里还投资了集中光伏电站和互助北山景区,加上新建的哒哒驴野外实训基地,算下来,未来村集体年收入能达到70万元左右。

孙玉宝感慨,“先有人才,再有产业,然后带来经济效益,再想办法让大家伙儿都得实惠,这个顺序不能搞反了”。

走在由沥青铺成的黝黑村道上,焕然一新的魏家堡村被评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融入全国千千万万发展的美丽村庄版图中。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厉害,能有现在这模样吗?”村民罗有德说。

站在山梁看,远山含黛,梯田层层,山谷披绿,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踏出关键的第一步。

2023-07-01 石 晶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6707.html 1 <p> 卓玛创业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