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影响深远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认为,“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深入剖析“千万工程”的实施历程和主要实践,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利于发挥好“千万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与时俱进深化内涵建设美丽乡村,先后经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三个阶段,推动浙江山乡巨变,重塑浙江农村环境,造就了万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示范。
贾若祥认为,浙江坚持不懈推进“千万工程”,在组织保障、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基本方略、推进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经验,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在组织保障上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抓点做样、示范带动,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为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
二是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实施“千万工程”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诉求。“千万工程”成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典范。
三是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源地。实施“千万工程”正是瞄准了“绿色浙江”建设中乡村环境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和薄弱环节,探索出通过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有效路径。“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四是在基本方略上始终坚持系统治理,循序渐进。乡村整治既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系统谋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研究,浙江省委决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花钱少见效快的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通过系统治理,基本上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在基本完成村庄整治的基础上,浙江积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区域整体面貌,深入开展“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四边三化”(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双清”行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和全域性整乡整镇环境整治,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系统治理、示范引领、循序渐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五是在推进方式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浙江各地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各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和纯农业村庄也不一样,加快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不能盲目崇洋、崇大、崇快;不能千篇一律,不要“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在推进“千万工程”进程中尊重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浙江“千万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人文特点的江南水乡、海岛渔村、山乡村寨,构建了“一村一风韵”的美丽乡村生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