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变

孙亚军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史专家都在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阐释的角度涉及科技、制度、文化等诸多领域。几乎与李约瑟同时代的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或许能帮助我们从经济社会内在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一谜题。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他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通过创新打破旧均衡,推进新方式的“创造性的毁灭”过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在生产过程中内生的,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若干要义对当下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中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很多启示。

正如从炼金术到化学的进化是突破性的、马车再怎样高级也不会变成汽车一样的道理,在熊彼特看来,人口和财富的增长并不能被称为经济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要素数量的积累,而是一种突变,需要通过对要素的重新组合来实现。创新是促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创造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掌控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五种典型形式。

熊彼特严格区分了“发明”与“创新”。他的理由是,创新可以与发明无关,且发明不一定会带来创新,毫无经济效果也是有可能的。熊彼特认为,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如果发明没有得到实际应用,那么经济上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创造出新价值才是创新的本质。

在熊彼特看来,能够执行创新的人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企业家不仅具备创造性、成功欲,更有“逆着潮流游泳”的冒险精神。

企业家是理解熊彼特“创新理念”的另一关键词。他们并不只是企业主、资本家或者企业管理者,而是一种具有创新使命的精神气质,是进行创新的动力和主体。熊彼特指出,创新存在阻力和未知数。“习惯的惯性”会形成无形的障碍,阻碍人们发挥想象力,并偏向于抗拒新事物。同时,社会环境对创新也有重要影响,偏离常规轨道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排斥,如果上层建筑没有给予创新足够的空间,法律、制度就会阻碍创新发展。在绝大多数人都看不到希望和可能性的时候,只有真正的企业家才能坚持下来。他们勇于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传统,从而达成并且塑造了创新。

熊彼特创造并解释的创新理论,不仅对解答“李约瑟难题”具有参考价值,也非常契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题。书中的诸多观点,包括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重视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023-06-25 孙亚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6339.html 1 <p> 创新突变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