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用上新科技
会说话的垃圾分类机器人、装载芯片的垃圾桶、AI图像十秒识别厨余垃圾……日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走进城市云脑平台、静脉产业园等地,点赞西海岸新区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的好经验与好做法。
在西海岸新区,垃圾分类领域劲吹科技风:以科技赋能分类、投放、收运、处理全链条各环节,不仅解决了常见的垃圾“不会分”、装运“一刀切”等问题,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的环保观念。
居民乐参与
“以前觉得垃圾分类很麻烦,而且老是记不住,怪愁人嘞!”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杨晓丽坦言,“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我和同事互相提醒别忘了‘晒桶打卡’。”
“在小程序上打卡可以积分,积分后就可以在商店里兑换生活用品,前段时间我还兑换了一桶洗衣液呢。”说着,杨晓丽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起“晒桶打卡”:打开“西海岸新区垃圾分类”公众号后,会出现“全民晒桶”“积分兑换”“分类查询”等不同功能板块,点击“全民晒桶”后,居民可通过拍摄上传自己已分类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照片进行打卡。
“如果分类分错了,系统还会提示是哪件垃圾放错了,可方便了!”杨晓丽对这一功能赞不绝口。
看似不起眼的“晒桶打卡”,背后却藏着新科技。“十秒钟,我们的AI图像识别技术就可以精准识别照片合格与否。”耶鲁斯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王硕介绍,“自上线以来,我们总共收到2000多万张晒桶照片,这为系统算法提供了大量的训练素材,图像识别率已经从最初的50%提高到95%。”
据悉,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共有69万居民参与到“晒桶打卡”垃圾分类中,有6万人进行了物资兑换,西海岸新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那头的杨晓丽忙着和同事“晒桶”,这边胶南街道虎背山路社区居民王学超和邻居们正忙着“答题上榜”。
“我的答题排名在社区很靠前,街道给我们前10名每人发了奖品呢!”王学超美滋滋地说。他打开“西海岸新区垃圾分类”公众号里的“知识竞答”,映入眼帘的有“双人对战”“四人赛”“挑战答题”等多种答题模式,在右上角的排行榜里可以查看自己参与答题的积分排名情况。
胶南街道城市管理中心主任陈钢说,为了提高辖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准确度和积极性,他们不仅组织开展线上答题竞赛排名,还制作了垃圾分类线上VR展厅,让广大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指导全覆盖
“王大爷,一次性筷子属于其他垃圾。”“李姨,鱼骨头属于厨余垃圾,您别倒错了。”在福瀛天麓湖小区的垃圾投放点,身着红马甲的赵琳琳正在耐心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为做好垃圾分类前端工作,西海岸新区摸排设立了4304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点位配备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赵琳琳便是其中一员。上岗指导时,她要在公众号上定位打卡,每日拍摄上传投放点的垃圾分类情况。
“每个点位、每个镇街的指导员到岗情况全在线上实时显示,这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各点位的监督,提升精准分类成效。”青岛西海岸新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负责人杨益杰说。
显然,垃圾分类指导员对指导居民精准分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耗费人力、精力等问题。在瑞源名嘉汇小区,西海岸新区新推了一名特殊的“指导员”。
“小睿小睿!”“我在。”“蛤蜊壳属于什么垃圾?”“海鲜硬壳属于其他垃圾。”居民丁帅带着吃完的蛤蜊壳来到垃圾投放点,原本纠结投放到“厨余垃圾”桶还是“其他垃圾”桶,一旁的“小睿”已经替他解决了困惑。
这是新区首次在桶边督导领域尝试运用机器人技术,“小睿”是一名垃圾分类智能机器人,具备高清监控、智能语音、行为识别等功能,头部装有高清摄像头,24小时抓拍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等问题,当它识别到此类行为时,会第一时间将抓拍信息推送至物业管理端进行处理。
瑞源名嘉汇项目经理助理胡占东告诉记者,“小睿”就像一个“小管家”,平日物业会根据它提供的违规信息及时处理乱丢乱放等不文明行为,眼下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业主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除了‘小睿’,我们小区的智能垃圾桶也非常受欢迎。”只见丁帅对着垃圾桶旁的屏幕刷脸,垃圾桶自动开了盖,他将厨余垃圾连袋一起扔进去,一个机械抓手快速抓住垃圾袋顶端,然后两块锯齿状的铁板将垃圾袋撕破,厨余垃圾直接落入下方的“厨余垃圾”桶中,破碎的垃圾袋则顺着传送带进入“其他垃圾”桶内,整个过程既快又不会脏手。
胡占东说,垃圾桶内还藏有摄像头,能精准识别垃圾种类,一旦有人分类错误,智能垃圾桶会反馈至物业,物业工作人员和指导员将对居民开展分类指导。
收运更精准
早上7点,西海岸新区千禧龙花园小区物业经理朱迪雷的手机上弹出一条消息:“收运车辆已出发,预计20分钟到达本小区。”看到消息,朱迪雷立刻联系清洁人员:“收运车快到了,准备出桶!”20分钟后,收运车准时到达小区垃圾桶集中存放处,将厨余垃圾装车后离开。
“过去垃圾收运可是个大麻烦!”朱迪雷忍不住吐槽,之前收运垃圾的时间不固定,经常是物业早早把桶搬出去,收运车却没来,垃圾桶占道不仅影响道路交通,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市容市貌。
不过,自从推行“公交式”收运以来,朱迪雷的烦恼一扫而空。“公交式”收运是指收运车像公交车一样,实行定车、定线、定点、定时收运。同时,新区还建立了垃圾清运单位与小区物业的联动机制,配套开发了“公交式”收运APP,实现司机端与物业端的精准对接。
“每一次收运结束后,我们物业人员还要和收运司机进行双向评价,我们对司机收运规范与否进行评价,司机则对我们是否准时定点送桶进行评价。”说着,朱迪雷给刚才的收运司机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据悉,目前西海岸新区共设有238辆分类收运车、260条收运路线。每天早晨,这些收运车沿着固定路线对2232个收运点展开垃圾收运,完成一场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有序作业。
此外,为解决垃圾收运过程中出现混装混运的问题,西海岸新区为2500多个厨余垃圾桶安装了特殊芯片,同时在收运车上装有芯片识别装置,当垃圾桶和收运车类型不匹配时,违规作业的车辆号牌、收运类别、收运点位等信息将实时发送到作业单位,督促其进行整改。
垃圾收运完成后,收运车就会开往垃圾处理的终点站——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在这里,每日产生的2000余吨垃圾,经过焚烧、烟气净化、飞灰稳定化等技术处理后,会生成水、油、颗粒等再生资源,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从垃圾投放到垃圾回收处理,所有的环节我们靠一个‘大脑’就可以实现全链条监督。”杨益杰介绍,自2021年起,新区就以城市云脑指挥中心为载体,搭建起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智慧数字平台,对垃圾分类各环节实行实时监督和问题处理。
记者看到,在城市云脑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晒桶打卡”、站桶指导、垃圾投放点定位、垃圾收运车的作业情况都能实时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还打造了静脉产业园的“数字孪生工厂”,从收运、焚烧到排放,所有数据全部接入城市云脑,真正做到了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可监督,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监管。
随着垃圾分类“装备”的不断升级,西海岸新区的垃圾分类措施在逐步见效:全区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35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37%,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率20%以上,全区分类设施、分类收运实现全覆盖。
“今年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选择在西海岸新区召开,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依托科技赋能完善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做好源头减量、精准分类、执法保障等工作,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