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各类要素在地理空间范围迭代、升级的动态过程。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涉及主体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顺应市场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精准做好各项制度设计,引导要素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布局优化。区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灵活配置,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提高要素潜力和效率,从而推动地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快速提升。发展动力的形成和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要素的重组和配置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归根到底就是把要素调整好、组合好、配置好。其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生产力布局优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涉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等关键环节。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特别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才能确保产业转型升级接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动态演进,实现二者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相统一。从这个角度看,生产力布局在中微观层面体现为产业布局。持续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也是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其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离不开生产力布局优化。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载体。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破除制约因素,有利于打通各类已发现和潜在的“堵点”,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实现生产力布局优化,离不开精准、科学的引导,需要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这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生产力。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因时因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这其中要注重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优化生产力布局,绝不是简单的局部加总。整体和局部是辩证统一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结合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前瞻系统布局,防止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其次,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优化生产力布局,要把存量资源和增量内容统筹起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形成对立。要从存量资源中挖掘新的增长点,培育出新动能,实现存量和增量的动态平衡。再次,要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具体优化过程中,要实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经济增速,这一点要在优化生产力布局中充分加以考虑,同时,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使之与生产力布局的需求相匹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本身是一个跨周期、大范围的概念,既要有“施工图”,更需要“工笔画”,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加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制度设计要注重“准”。做好制度设计,重点是要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衡量布局优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应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域做好精准谋划,充分借鉴各类相似经验,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相关支持政策的精准度、有效度。配套体系要注重“全”。相关要素的配套要在经济地理空间层面统筹考虑,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畅通的各类“堵点”,形成各类要素充分流动的有利局面。顺畅的流通体系也是配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加以支持引导,发挥好各类基础设施在布局优化调整中的骨干和“经络”作用。同时,要探索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机制,形成来源渠道广泛、各类资金积极参与的融资格局,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布局优化的支持作用。产业布局要注重“优”。产业布局质量直接决定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效果。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合理布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优”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和原则。产业政策、竞争政策要发挥耦合效应,引导各类产业提质增效、集约发展。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好集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促进要素资源按照产业链供应链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政策供给。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