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只“蝴蝶”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灾难降临,现代世界毁灭,各种科学技术都不复存在,你作为少数幸存者,如何重新开始?
英国经济学专栏作家蒂姆·哈福德在他的著作《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一书的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感到惊悚的问题。
蒂姆·哈福德给出的答案是犁。他认为,正是犁开启了现代文明之旅。“从根本上讲,犁使现代经济成为可能,也使现代生活成为可能,最终给我们创造了种种便利:健康美味的食物、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作为一本力争“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看懂复杂世界运行逻辑”的书,蒂姆·哈福德选取了闹钟、奶粉、砖头、自行车、眼镜等小物件,并以它们为切入口讲述了一个个看起来并不算太起眼的发明的诞生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1.2万年前,人类还过着游牧生活,通过狩猎和觅食探索周围的世界。当时的世界正在摆脱寒流的困扰,逐渐变得高温干燥。人们在丘陵、平原狩猎和觅食时发现,很多植物因缺水濒临死亡,动物也大批量迁徙到河边。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紧随其后。这种转变在许多地方都发生着,只是时间略有不同,比如欧亚大陆西部的迁徙主要发生在1.1万年前,中国和印度发生在1万年前,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发生在8000多年前。
肥沃的河谷改变了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以前四处觅食效果不错,现在定居种植收获更大。
起初,人们手握尖头木棒,但是很快就换成了简单的抓犁,两头牛在前面拉,效果出奇的好。新工具的使用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也逐步取代游牧,成为社会形态的主流。
再往深处想,小小的犁改变的又岂止是农业?有资料显示,早在1000年前,无论是在罗马帝国还是北宋王朝,农业均得到了良好发展,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了五六倍。养活同样多的人只需原先五分之一的劳动力,那剩下五分之四的人干什么?他们被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工作,如烧砖、盖房、采矿、筑路,城市和商业发展起来,文化和艺术勃兴。
随之而来的还有矛盾。如果人们普遍生活在温饱水平,即便非常有权势的人也无法从他人身上掠夺太多。但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贫富分化加剧,更多的战争也随之爆发了。
更进一步说,犁不仅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甚至于不同类型的犁还改变了地区发展结构。
最初的犁是“抓犁”,早在几千年前便在中东地区广泛使用,后来西传至地中海地区。这些地方土质偏干,砾石又多,抓犁是理想的耕种工具。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工具“铧式犁”。铧式犁可以切割厚长的带状土块,并将其翻转过来。在干燥的土地上,铧式犁会浪费宝贵的水分,但对于欧洲北部肥沃的湿黏土而言,铧式犁优势明显,比如可以改善排水、清除杂草,把杂草变成庄稼的肥料,而不是和庄稼争夺养料。铧式犁的出现使欧洲对于“肥沃土地”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欧洲南部农业更加发达,但铧式犁出现后,一切反了过来,欧洲北部变成了富产区。
得益于农业的大发展,大约1000年前,北欧开始出现城市。北欧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地中海沿岸城市非常不同,究其原因也与铧式犁的使用有关。铧式犁最好的使用方式是8头牲畜组成一队,可谁能同时拥有这么多牛马?因此,相较一人一犁的传统劳作方式,北欧的耕种模式带有更浓的集体色彩,人们不仅需要分享犁和牲畜,还要学会协作、解决分歧。为此,大家经常聚集起来讨论问题,从而有力推动了北欧庄园制度的建立。
犁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
比如,作为较大型的设备,使用犁通常被视为男人的工作。同时,由于小麦和稻米比坚果和莓果需要更长的烹饪时间,妇女们不得不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家准备食物,“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内部分工由此形成。
无论从多么苛刻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益处都是远远多过“副作用”的。只能说,包括犁在内的很多发明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走向,改变了社会演进的路径,甚至在意想不到的领域引发了变革。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发明都可能成为一个变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巨变。
这个朴素却不简单的道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蝴蝶效应”。
那谁又是下一只“蝴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