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动力

袁红英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我国正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动力。

科学研判动力之源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些关键因素,科学研判动力之源。

科技进步是驱动农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回顾历史,铁器牛耕、水利灌溉、稻麦复种制等创新性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事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逐步走向成熟,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机械、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率先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制度创新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路径。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推动农村改革,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是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塑我国农业微观经济基础,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框架,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持续加强制度创新,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保护。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通行做法。进入新世纪,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逐步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取消农业税。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强政策支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生产体系到经营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全面拓展,政策工具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财政投入向财政投入、价格支持、金融保险支持等优化组合转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继续发挥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支持保护效能,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

准确把握动力特征

发展动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农业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各种驱动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动力系统具有多元复合、动态演进、特色差异等鲜明特征。

多元复合性。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成就是各种驱动力共同作用、协同配合的结果,农业发展动力具有多元复合性特征。推动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提升投入农业的生产要素质量,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绩效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牵引相应的制度创新。可以说,农业发展也体现为持续科技创新和阶段性制度创新的动态过程。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农业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更好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正是在多元动力驱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加快转型升级、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动态演进性。农业发展的各种动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强度、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就一个阶段而言,有的动力处于支配地位、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主导动力,有的动力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次要动力。随着农业发展阶段变化,主导动力与次要动力也可能发生转化,因此农业发展动力具有动态演进性特征。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紧盯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前沿,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打造农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作为重要驱动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动能不断升级。

特色差异性。国际经验表明,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农情,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持续增强农业创新驱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各国推进农业发展的路径也不同。美国是综合型农业强国,日本是农业高保护国家,荷兰、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加拿大、澳大利亚将其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转化为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现实基础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结合全球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系统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各类资源要素。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农业科技水平体现着农业强国的“硬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在科技创新上切实发力。一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继续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突破;二是要着力提升整体效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科研力量,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三是要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创新转化机制。既要畅通转化应用渠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系统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在财政支持、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形成纵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链条,又要提升科技供给精准度,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农业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同时,要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覆盖农业全产业链。还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走向田间地头。

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一是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三是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四是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

持续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面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更加注重各项制度的相互协同、动态优化。对此,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制度供给,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支持政策效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起更完备、更稳定、更高效的政策体系;要优化制度实施流程,以责任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动部门有效协同,促进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的集成,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要提升制度实施效能,使各项制度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增强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023-05-16 袁红英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4150.html 1 <p> 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动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