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T台走到国际秀场——
楚雄彝绣掀起最炫民族风
12月17日至19日,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四届中国·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举办,云南楚雄彝绣作为首个省外受邀参展作品,在主会场开设专展,一件件作品以其独特技艺和民族文化魅力备受青睐。
作为楚雄市彝绣企业的代表之一,张丽琼已经是第三次来到相隔数千里的福建推广彝绣产品了,“在政府搭建平台的帮助下,我们的彝绣产品越来越受到外界认可”。
彝族刺绣是彝族地区的一项古老技艺。作为一项伴随生产生活诞生的手工技艺,她深植民间,有着长达1700多年历史,生于乡土之间、根植衣食之中,生生不息,传承千年,成为彝族人的文化记忆。近年来,楚雄州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全力推动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推动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大转变。指尖彝绣产业成为农村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楚雄州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绣出美丽产业
纤纤十指、捻针抚纱,彩线如虹、伏案绣花……临近岁末,在楚雄州大大小小的彝绣合作社,绣娘们围坐一起,正巧手赶制一批批订单产品。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楚雄,彝家人流传着“彝家女子会拿针就会刺绣”的说法。来自楚雄州大姚县的绣娘张琼芬已经年过50,绣起各式纹样手法娴熟,她记不起何时学会了刺绣,“从小就会,看着妈妈、奶奶等长辈绣,一辈教一辈、一代传一代”。
彝绣是“指尖的技艺”,也是“生活的艺术”。绽放的马缨花、落在枝头的喜鹊、飞舞的蝴蝶……农闲时的彝族妇女发挥想象力,把她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都化成一针一线,绣在布上,缝制在彝家人的头帕、衣袖、裤脚、披毡、挂带、荷包、腰带等服饰上。逢年过节、赶集聚会,彝家男女总会穿上五彩缤纷的彝绣服饰,展示独特的美丽,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无限向往。
“彝家人把花草虫鱼等美好的图案绣在衣服上,创意巧妙、配色大胆、制作精美,但都是作为自用的生活用品。”楚雄州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周兵说。
张丽琼是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公司负责人。她曾经在楚雄州博物馆从事彝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和讲解工作,由于对彝族服饰的深深热爱,她离开博物馆,专门学习彝族服饰裁剪制作。
最初的彝绣都以家庭式自绣自用、自制自穿、自产自足为主。2005年张丽琼凭借学习的技术,创建了彝彩服饰工作室,她做的彝族服饰样式好,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以前裁剪比较宽大,像桶一样,穿着也不舒服。我学习了立体裁剪工艺,做出的腰身合适,市场非常好,找我做衣服要排上一个月的队。”张丽琼说。
从自穿自用到走向广阔市场,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的彝绣绣品、服饰深得各地群众喜爱,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
楚雄州彝绣产业起步探路,就呈现出千村万寨“花发满山”的景象。据统计,目前楚雄全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绣女5.7万人,打响“七彩彝绣”“纳苏”“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绣品牌。2022年楚雄州彝绣产业预计可实现增加值4亿元、产值达16亿元。
登上国际舞台
楚雄州永仁县的深山小村直苴村里,有个远近闻名的赛装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直苴村里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十里八乡的彝族群众身着自己缝制的彝绣盛装聚集于此,对歌跳舞、赛装赛美,通宵达旦。发端于直苴村的彝族赛装节走过了1300多年,被誉为古老的“乡村T台秀”。
2016年,正在驻村工作的周兵想把赛装节做出点声势。周兵回忆,彼时云南省委宣传部聘请上海民俗专家陈彪先生为顾问。“见面会谈后,我俩一拍即合,决定把赛装节做成一场云南省民族时装秀。”周兵说。
2016年元宵节,七彩云南2016(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落户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通过创意策划、精心组织和强势宣传,近千名中外游客、民俗专家、服装设计师、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楚雄彝族赛装节火出圈外。
受邀亲历永仁直苴赛装节的盛况后,著名时装设计师马艳丽也被彝绣之美和云南乡村的原生态所震撼,当即表示,“一定要为彝绣做点什么”。当年10月,马艳丽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首秀50套以彝绣元素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一鸣惊人。
千年彝绣登陆国际T台,掀起了最炫民族风。2017年12月,“云衣彝裳”绽放上海滩;2018年11月,楚雄彝族经典音乐舞蹈服饰展演《彝乡之恋》登上首都舞台;2019年4月,楚雄彝绣特色成衣服饰亮相上海时装周,7月,大型彝族服饰音乐舞剧《云绣彝裳》炫彩首演。
2019年9月11日,云南楚雄彝族特色精品时装压轴亮相纽约时装周。彝绣中常用的鱼、鸟等文化图腾以及云南大山中形态万千的花卉在T台上恣意绽放,塑造出40余个相映成趣的潮流造型,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时装演绎走向世界舞台,诠释千年彝绣之美。
作为见证者,周兵幸福落泪。“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文化自信,我们彝绣传承千年,用了四年从一个乡土平台走向国际最高舞台,充分说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没有理由不流泪。”他说。
从乡村到城市,从北京到纽约,彝绣以她的传统生态之美不断扩大美誉度和影响力,尽显传统文化的无限潜力和市场空间。
走向更广市场
“这是一个首饰盒,外包装是手工刺绣的;这个是手工刺绣T恤,卖得也非常好……”走进位于大姚县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彝绣文创产品陈列其中,公司董事长樊志勇一件件娓娓道来。
在一套产品面前,樊志勇细致介绍:“这个出生礼盒叫‘妈妈的爱’,是我特别满意的一个系列,也是我设计的,这里有婴儿的爬服、胎毛袋、生肖毛巾等,手工刺绣跟这种主题很贴切。很多客户定制后非常喜欢。”
15年前,樊志勇大学毕业后就回乡做彝绣文创开发,一边在一线城市做商业推广,一边在边远山村组织生产,摸索了近5年才度过创业瓶颈期。如今公司正走上正轨,业绩蒸蒸日上,今年预计销售额达1360万元。
“这么多年,我们在产品研发上花费很大功夫。结合大众日常的衣食住行,研发出来的产品才会让客户感觉有触动,做有用的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把彝绣照搬进来。”樊志勇说,这是她创业多年的心得。
张丽琼也有同样的感悟。由于频繁参加各地的展会,2017年,她借鉴别人经验着手生产彝绣相关产品,不过一开始并不顺利。“我看到别人把绣片和皮具结合起来非常好,我就想着彝绣为什么不可以?”张丽琼说,她花了10多万元制作了一批彝绣包包,投放市场后,效果并不理想。“我用了大红的花朵绿色底,民族味特别浓,我认为非常漂亮,但是顾客不一定这么认为。”
经过多次调整,张丽琼决定摒弃过于鲜艳的色彩,改为符合现代审美的素雅色彩,但仍然保留彝族刺绣的纹样。此后,丝巾、帽子、笔记本、手提袋、抱枕……数十种产品被研发出来,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这款彝绣彝药香囊是我们和楚雄州中医院的跨界合作。我们负责设计外观,医院负责制作不同功效的药包,有助睡眠的,有提神的……产品很受欢迎。”张丽琼说,公司去年销售额达700万元。
楚雄彝绣生长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普遍存在创意研发能力弱、盈利模式不稳定、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同时绣娘以传统农村妇女为主,从业人员不稳定、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时尚需求相结合的能力,研发彝绣新产品的力度不够。
今年以来,楚雄州带领彝绣企业二进上海,三进福建,拓展了彝绣产品市场空间,并推动“楚雄彝绣”与“妈祖文化”、红木家具、莆田鞋业等联名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秀场变市场”。
彝绣产业化发展中,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现标准化是另一个关键问题。樊志勇表示:“彝绣要和大品牌合作,标准化是核心。”
为此,楚雄州已经实施“彝绣标”,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注册认证“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将《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标准》申报为国家标准;打造“彝绣库”,收录300多个彝绣纹样,并不断加强对农村绣娘的培训。
近日,楚雄州委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楚雄州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补办法》相关政策,以加快包括彝绣在内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彝绣是一个温暖的、关系全州千家万户的大产业,我们将强化彝绣产品市场拓展,大力打造品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