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用好桥下空间

祝 伟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公共空间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集约优化利用尤为重要。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不同城市完全可以围绕当地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色,激活桥下空间的使用价值。

在不少城市,公路桥、轨道交通高架桥等实现了城市平面路网向立体交通转变,在公共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附属的桥下空间却常常疏于治理和利用,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据报道,为激活这些边角料,2021年至今,北京市完成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及公路国道共565处桥下空间专项治理,2023年还将继续扩大整治范围,推动桥下空间安全合法利用,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焕发生机。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存量虽大,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过去,桥下空间或是作为公交、环卫、停车、养护保障等公益性设施存在,功能较为单一,造成土地和空间资源浪费;或是缺乏合理规划,引发乱堆乱放、违法开垦等无序使用问题,成为割裂城市景观和街道空间的“灰色地带”,不仅容易导致城市肌理碎片化,更给周边市民的生活造成困扰。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各地关注,不少城市聚焦公共空间疏解治理,探索桥下空间更新利用的方式,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西安采取在桥下空间设置绿化带,辅之必要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地域精神的方式,使桥下空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青岛市南区通过桥下空间微更新,将其打造成一个个集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既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又满足了周边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这些城市的成功探索表明,当前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公共空间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集约优化利用尤为重要。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不同城市完全可以围绕当地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色,激活桥下空间的使用价值。

让桥下空间焕发生机,考验的是城市精细治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旧有粗放利用方式的限制,融入最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将桥下空间更新作为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另一方面也需认识到,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绝不是制造精致的“社区盆景”,好看不好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市民生活所需,通过构建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山水草木更好与城市环境相融相生,为市民营造宜居宜游宜业的诗意家园。

2022-12-14 祝 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5701.html 1 <p> 因地制宜用好桥下空间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