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编者按: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而且也有条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走在前列。近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和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中浦长三角论坛·2022”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纵论“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共商长三角一体化实践路径。本报特摘登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这一中心任务,是充分考量国际局势、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指明了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奋斗方向,必将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根据时代和发展任务的变化对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调整或者进行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进一步细化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和行动蓝图,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高昂斗志和创新精神,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经济发展成效卓著、科技创新实力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应当而且也有条件争当先锋、走在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三角地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争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长三角地区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走在前列,就要率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率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把本地区尽快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吸引外资的强磁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新高地。
在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上走在前列。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长三角地区科技力量雄厚、创新体系健全,要进一步发挥科创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率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各环节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率先打造具有较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科创高地。
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前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能搞一省一市的单打独斗。长三角地区要在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形成合力的基础上,率先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格局。要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和落实高水平、有约束力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要加快构建国内外畅通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区域内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为区域内生产要素聚集优化创造条件。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