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直播间环境离不开监管

超级主播们主要应向电商平台学习三点:一是注重产品审核,二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注意广告宣传合规。如何塑造与影响力、收益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消费者保障体系,这是主播们需认真琢磨的一课。

最近,粉丝过亿的主播“疯狂小杨哥”被职业打假人王海质疑其带货的商品存在“虚标功率”等问题,引起网友热议。

此前,有头部主播卖过假燕窝、煎糊了鸡蛋的不粘锅,至于中腰部主播货不对版、质量堪忧就更多了。虽然粉丝是冲着对主播的信任才下单,但要明确一点,主播们通常只是销售员,并非商品生产商或经销商。有时候,连销售话术也是厂家提供的。

这意味着直播间不是问题的关键,线下种种不规范的生产销售、标准滞后等问题才是。直播间更像一个放大器,引发了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这次的“虚标功率”等问题如果被证明属实,也只是掀开了家电行业的隐藏面。相关案例在网络上已有大量消费者投诉,从电磁炉、空调、电吹风到充电宝,五花八门,被投诉对象不乏知名品牌。这表明净化直播间消费环境,离不开整治线下市场秩序。

当然,并不是说主播们没有责任。直播间也是加速器,一个个主播从素人起步,几年就获得了传统企业几十年才能积累的影响力、销售额,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法律的了解和落实、对供应链的掌控不一定都跟得上。稍不留意,就可能产生问题。以超级主播们的影响力,就算卖同样的商品,一旦出问题,大家也只会盯着他们,这是流量的双刃剑。大企业不惜人力、物力,搭建法务、税务、风控、合规等部门,主播们既然选择了直播带货,也有必要将相关法律法规当作案头书,请公司法务部门时时提醒,避免踩线。

超级主播和职业打假人是一对老“冤家”。转战互联网后,职业打假人的逻辑在变化。他们依靠相对专业的质疑制造舆论话题,从话题流量中获得收益。流量对流量模式下,职业打假人自然会盯着头部主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此时职业打假人扮演了专业型社会监督者的角色,代表普通消费者提出质疑,主播们应当正视。

对监管部门来说,如何监管超级主播也是新课题。超级主播们虽然以个人身份出现在屏幕前,但实际是以公司形式运作,其数千万、上亿的粉丝量已接近超大型平台的用户数,其带货业务也类似电商平台的撮合交易功能,单日最高上百亿元的成交额甚至已超过部分平台企业,更不用提他们对粉丝的超强黏性和影响力了。此时,若还将主播及其背后的公司视为单个自然人或是普通的小微企业来监管,可能会有所遗漏。监管部门有必要优化对超级主播的监管,超级主播亦可参考超级平台,强化自我约束。

有观点认为,从目前来看,超级主播们应向电商平台学三点:一是注重产品审核,二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注意广告宣传合规。超级主播集亿万粉丝信任于一身,带货前仅仅像普通广告商一样检查产品资质手续是不够的,出问题后声明手续合规、将链接下架、只让商家回应消费者更不够。既已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红,就没法低调地“闷声发大财”。顶流主播应有顶流服务,售前、售中、售后都要比普通商家做得更好,才配得上粉丝的无条件信任。如何塑造与影响力、收益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消费者保障体系,这是主播们需要琢磨的一课。

2022-11-23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4595.html 1 <p> 净化直播间环境离不开监管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