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
——金融财税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④
2020年以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依然稳健,中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大中国业务布局,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金融工作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机构“走出去”经营管理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对于下一步的金融开放,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鼓励中外机构在产品、股权、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服务体系布局全球
随着国际化的持续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全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高,金融创新和多样化产品持续推出,跨境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平台、投资银行、再保险等重点业务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渠道多样、产品丰富、运营高效的全球服务体系。
据兴业银行香港分行行长陈才东介绍,2014年开业至今,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实现了规模效益的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资产总额达2194亿港元,客户贷款余额858亿港元,债券投资余额766亿港元,客户存款余额996亿港元,净营业收入24.1亿港元,税后净利润达26.6亿港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兴业银行以市场化融资方式为主,撬动更多社会、商业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兴业银行先后落地全国银行间首单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永续中期票据、印尼燃煤发电收购项目、新加坡企业海外并购熊猫债等“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今年5月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主动投资、参与支持了“一带一路”国家阿根廷354.6兆瓦风电项目的绿色银团贷款,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长效资金支持。
全球化经营是金融业通过全球配置资源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机构通过优化全球机构和业务布局,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打通市场、资金和投资机会,成为促进外循环的重要动力。
据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中信里昂证券董事长李春波介绍,中信证券从2005年开始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后续又在港交所上市、收购里昂证券,打造出业内领先的国际业务平台。公司已全面落实全球一体化管理,以此作为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节点,实践全球管理,打造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目前,中信证券分支机构遍布10余个国家,覆盖全球股票总市值95%以上的60多个主要市场,服务超过2000家全球最大机构投资者。中信证券通过投行、研究、机构股票、固定收益、衍生品等业务,凭借独特的行业地位和累积的优势,服务中国客户“走出去”、境外客户“引进来”。
来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由1.55万亿元增长到4.49万亿元,年均增长12.55%;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从5.34%上升至12.20%。
中再集团境外机构已拓展到英国、丹麦、阿联酋、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布局最广的中资保险公司,业务已覆盖财产再保险、寿险再保险、资产管理三大板块。2021年,中再集团国际业务保费收入达308亿元人民币,占集团合并保费18.9%。基于贝氏评级机构全球再保险公司排名,2020年中再集团超越劳合社,全球排名跃居第六位,并稳居亚洲第一。2021年中再集团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居全球再保险公司第4位。
搭起开放合作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持续优化,基本完成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更多向非洲、南美、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延伸,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成为首选区域。
截至2021年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从2012年底的1000余家增长至近1300家,覆盖范围从2012年的42个国家和地区增至62个,其中包括4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形成了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
今年8月份,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民营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峰会上曾建议:一方面要创新产品服务,加快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集成信贷、投行、保险、租赁、信托和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共赢,搭建跨境经贸合作桥梁。中国银行已借助“中银e企赢”全球服务生态系统举办了96场活动,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家企业提供融资和撮合服务。此外,要守牢风险底线,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帮助客户及时识别规避信用、汇率等各类风险,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
2020年5月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思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意见》极大促进了大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据王思东介绍,中国太平总部在香港,总部和9家主要子公司以及172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大湾区,2021年大湾区的保费占集团总保费收入的23%。围绕服务大湾区建设,中国太平创新保险产品,促进大湾区居民互联互通和港澳民生保障;推出港珠澳大桥跨境车辆保险,建立了粤港澳三地通保通赔的机制,实现三地保单、一地购买;推出大湾区的专属重疾保险,还有跨境医疗保险,为大湾区居民提供保险服务;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为澳门的中小企业提供巨灾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再保险专业优势,中再集团近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保险机制的顶层设计,分别在中国、新加坡、英国牵头同业机构组建了三个“一带一路”保险再保险行业性组织,构建以北京为重心、三个国际金融中心“鼎足而立”的保障格局。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累计为164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项次中国海外利益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合计保障境外资产总规模逾2.1万亿元。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挑战。为缓解海外人员传统保险产品责任单一、保障不足等保障盲点,中再集团推动开发“海外人员医疗健康保障项目”,并会同政府及多家研究机构,在行业内率先开发集疾病防控、健康管理及救援服务于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再·医”平台,提供健康风险预防、紧急医疗救援等多项综合服务;首创“国人国医”海外保险保障方案,服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12省份卫健委,为中国在21个国家地区近40%的援外医疗队员给予专业保障。
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021年底,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的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
中德安联人寿总经理徐春俊认为,商业模式生命力的核心在于获客能力。中德安联通过举办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与客户“粘”在一起、进而“连”在一起。围绕这些客户活动,给代理人队伍创造更多的触达客户的理由和方法,来进行客户的转化。2022年,中德安联人寿推出“安联杯未来之星”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精彩纷呈的体育运动、绘画艺术、音乐熏陶、英语演讲等活动,为孩子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经过不断深耕,2022年前三季度中德安联人寿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2.29%;2022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21年一季度环比增长53.7%,提升幅度行业领先;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96.50%,最新一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AA,均位居行业前列。
中国金融市场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国外银行保险机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业在高度开放的竞争环境下稳健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体稳步增加,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作用逐渐发挥。
2021年3月份,友邦人寿成立后的首家分公司落地四川,同年10月份,友邦人寿湖北分公司也获批开业。今年初,友邦人寿天津、石家庄营销服务部分别获准改建升级为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5月份,友邦人寿又获批筹建河南分公司。据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介绍,2022年上半年友邦人寿在客观环境挑战下,显示出强劲韧性和高质量业务品质。有赖于过往高质量发展的丰厚积累,以及渠道和客户服务端数字化建设,在2022年上半年总保费增长14%,税后营运溢利增长4%,卓越增员逆势增长8%。随着多地的疫情状况明显好转,友邦人寿于7月份实现强势反弹,新业务价值呈现正增长。
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19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资投资便利度,是外资机构竞相布局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从长远来看,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继续提升,中国金融企业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掘国际金融市场潜力、捕捉机遇,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中,金融机构的“双向奔赴”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