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工业需“三箭齐发”

本报记者 崔国强

今年上半年,白银和黄金产量均有所增长。全国白银产量为12659.8吨,同比增长17%;黄金产量为230.3吨,同比增长12.4%。全国有色冶炼厂累计冶炼金产量111.9吨,同比增长5.3%。“受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增长,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金属综合回收加强等因素影响,国内白银产量持续增长。”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第五届第二次会员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王健表示。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秘书长唐武军说,黄金、白银兼具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是重要的战略商品。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央行官方储备,黄金白银珠宝首饰制品受到各国人民喜爱;白银在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双碳”目标下,白银在太阳能光伏、光电和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增长空间很大。目前,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副产品的金、银,是我国黄金、白银产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有色金属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黄金和白银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白银产量达2.46万吨,相较于10年前产量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达7.82%。世界白银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矿产银产量占全球比重达13.38%。2021年我国黄金总产量达443.56吨,1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2.35%,占全球的9.55%。

当前,金银工业发展仍面临问题,须“三箭齐发”促进金银工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金银矿产资源保障问题。我国黄金供应缺口巨大,2021年黄金自给率仅为35.97%,白银生产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尽管金银探矿成果较为显著,但受环保政策和权益金政策影响,多数项目未能有效开发,影响金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石和清认为,要加强资源保障和科技创新。增强国内金属资源保障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大金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回收能力特别是二次资源再生回收循环能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合作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球矿业开发,全面提升我国金银资源的保障能力。

对于金银企业而言,目前影响黄金、白银等有色矿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矿业环境、制度等因素导致全社会对矿业投资的关注和热情下降,特别是矿业开发矿产资源权益金问题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矿山开发的积极性。石和清建议,相关部门应充分听取矿业领域对矿业资源权益金管理办法的意见和呼声,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逐步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金银资源的保障水平。

其次,白银深加工创新存在短板。近年来,我国白银深加工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重制造、轻研发”的问题,白银高端应用领域发展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对此,石和清建议,要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高端白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科技自强自立提升我国白银产业链竞争力;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新增需求,充分发挥白银优越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性能,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提供高性能材料;提升传统行业白银消费水平,加快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通过以上措施,努力挖掘白银消费新增长点,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金银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由于金银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金银价格波动与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今年俄乌冲突升级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金银工业企业生产运营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为了应对经营风险,石和清建议,一是有实力的金银企业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降低整体经营风险。二是金银企业积极应用期货期权工具,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降低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运营风险。三是国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采用定向金融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金银工业企业要紧跟形势变化,做好产业规划和战略调整,聚焦主业,降低产业整体投资风险。

对于我国金银工业的发展方向,唐武军表示,要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高端白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以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白银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以高质量的白银产品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

2022-11-01 本报记者 崔国强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3443.html 1 <p> 金银工业需“三箭齐发” </p> /enpproperty-->